名校公开互掐抢生源 闹剧何时停止

2015年06月29日14:32  新文化报     收藏本文     

  6月28日,北大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微博]四川招生组为抢夺优秀生源,在官微公开“掐架”,相互指责对方争抢优质生源。北大四川招生组率先发微称,“某校招生组给 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打电话,称北大欺骗了他们,不会满足他们的专业志愿……从近5年的历史看,恰恰是某校多次毁约,没有兑现其承诺。请不要继续 骚扰北大准新生。”随即清华四川招生组也通过官微回击。双方你来我往,火药味十足(据6月28日《法制晚报》)。

  最新的消息是,双方官微现在都已删除了“骂战”记录。干戈止息,清华大学[微博]四川招生组唯一被保留的最新一条微博内容为:“本组今后要谨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尽管如此,北大、清华究竟吵了些啥?抱着好奇心,我特意找到了双方骂战的微博截图。针对新闻中北大四川招生组的率先发难,清华方面的回应是:“兄弟,从 昨天上午开始,你们就在不断地骚扰已填报清华的某文科2~5名考生,并许以重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很简单吧……拿钱诱惑考生,就不怕教坏小孩 子吗?”当然,北大方面随后也不甘示弱:“兄弟,过去5年你们砸钱买走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我们也再次说明,拿分来跟北大谈钱的,门儿都没有!”

  更多的内容我就不转引了,因为就算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感觉实在是有损两所自称“百年名校”的体统和脸面。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东方早报》官微,称其为 “北京两邻居不远千里跑到四川骂街”,似乎并不过分。有网友甚至揶揄道:“现在能理解我当初为什么既没读清华也没念北大了吧,明明都可以用实力说话的两所 学校,非要靠旁门左道——致我亲爱的老爹老妈!”说实话,每年高考[微博]之后的录取季,为争抢优质生源,高校之间的“暗战”并不稀奇。但这次情况似乎稍有不同, “暗战”变成了公开对骂并互揭老底,而“互掐”双方呢,又还是国内最顶尖的两所名校。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年四川省高考理科成绩的头名学生,在此前清 华、北大举行的自主招生联合考试中,连笔试都没过,如今却成了两家学校竞相争夺的对象。

  如果要问,是谁导演了这场北大清华两名校“互掐”抢生源的闹剧?我想,这里的“谁”当然不是某个人,而是包括教育评价标准、大学招录机制、高校建设理念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这其中最直接的,是在争夺高分考生问题上,高校“指标化”、“数字化”的功利心态。如《法制晚报》的报道中就提到,绵阳某中学的一位老师谈及这次北大、清华争夺战时表示:“这些大学的招生组在结束后都会进行评比,招不到最高分,回去就要挨批。”

  有人或许奇怪,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难道在国内名气还不够吗?为什么还要搞得如此“撕破脸皮”?我们知道,高校抢优质生源的背后,其实是在抢名气、抢市场 份额。尖子生多的高校自然受到众人的青睐,获得更多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可以说,高校“高分考生争夺战”其终极动因,就是一场关乎学校社会声望与品牌价 值的保卫战。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就国内而言,名望本来都很高了,受到的关注也很多了,但谁才是最高、最好呢?所以,双方都憋着一股劲儿,似乎谁抢到的 高分学生更多,才有底气宣传自己才是国内高校中的“一哥”。

  相比之下,在国外,像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名校,同样绝不缺乏高分学生申请者,对于他们准备录取的学生,在类似提供高额奖学金之类的问题上,更是大方慷 慨。但一个申请者要想不被像哈佛这样的名校拒绝,成绩只是一个门槛,最重要的是你一定得具备特殊性,这也是美国中学生中最流行的理念———“I amSpecial”(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从美国名校录取以及美国普通教育的特性可以看出,他们的名校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培养个人独 立的特质,进而达到人才辈出的局面。而与这样的教育理念相对应的,则是大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特色。在大学整体排名之外,每所大学自身的“与众不同”, 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源泉。之前国内媒体曾报道过每年只面向全世界招录13名学生的“深泉学院”,这所建立于1917年的学校坐落于美国加州与内华达州交 界的沙漠深处一片小绿洲上,之所以能让哈佛、耶鲁都对其刮目相看,拼的不是规模,也不是谁的高分学生多,而是其能提供“与众不同”的教育。

  目前的情况,正如部分教育人士担忧的那样:高校本应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但是当下混乱的生源战,已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与其把人力、物力和财力用 在抢生源上,还不如拿出更多的精力去思索如何提高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一所高校即便是抢到再多的高分考生,如果没有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 需要的人,难免误人子弟之嫌,反之,纵然高校里边没有高分考生,但是能够把普通学生培养成材,那才堪称合格的大学。

  说起来,我讲的这点儿道理,像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管理者们会不明白吗?他们当然明白。但在目前的环境下,只要高校教育发展的“土壤”不变,恐怕依旧会一年复一年地继续“暗战”或“明掐”下去。(本报评论员 肖金)

文章关键词: 高考名校生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