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提醒:大学生应该把实习期作为就业第一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09:37   每日新报

  职场新人问题调查:入职期要苦练基本功

  在求职过程中,与有工作经验的人相比,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通常成功率不高,很多应届毕业生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工作经验。但是,从企业方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一般是作为储备人才引进的,工作经验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那么,企业和求职者对于人才的理解有哪些偏差?到底应届毕业生应该在求职过程中注意展示哪些能力?获得实习机会后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由于近几年IT行业发展迅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众多,本报与北大青鸟联合从这一行业入手,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求职软肋”调查,发现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衔接才是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求职软肋:不会学以致用

  调查结果

  一、你觉得应届大学生求职时存在哪些问题?

  1. 缺乏项目(工作)经验 953票

  2. 动手操作能力差 926票

  3. 不了解行业动态和新技术 732票

  4. 就业期望值过高 432票

  5. 职场沟通能力差 368票

  二、用人企业希望新员工着重提高哪方面的职业素质?

  1. 协作能力 83.4%

  2. 沟通能力 79.3%

  3. 时间管理能力 61.7%

  4. 适应能力 55.2%

  5. 学习能力 51.3%

  6. 抗压能力 43.6%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北大青鸟天津南开中心主管黄洁认为,大学生在求职上的劣势,实际和读书时的学习内容有直接关系。

  首先,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实力都落后于企业需求。这是因为大学的教育注重基础的培养,课程具有滞后性,更新慢,例如,目前企业开发中常用的SSH框架、AJAX、EJB等技术,很多名牌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过。

  其次,知识广而不精。很多大学生网络、软件、测试都懂一些,却都不够深入,做低层次技术工作不甘心,高层次开发工作做不了。企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前提是要有“一专”。

  最后,大学生项目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差,这也是制约大学生求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企业招聘的时候最想知道的是“你会做什么”,而不是“你学过什么”。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最多只做过一两个小网站,更有甚者连如何搭建开发环境都一窍不通。在求职时一味强调“我学过C语言、C++、数据结构”,却没有真正动手去做过一件完整的项目。

  把实习期作为就业的第一步

  专家支招

  黄洁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找工作难的问题,作为求职者的大学生不能光想着靠文凭吃老本,要主动学习,从学院派向实战派转变。

  学习行业最新动向

  提到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参加培训,难道了解一个行业还需要参加培训吗?实际上,作为刚走出校门的职场新人,参加一些诸如软件工程师、软件分析师之类的培训不失为迅速了解IT行业的一种捷径。在选择课程时,要重视课程的时效性。IT领域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学习的首要目的就是了解当前软件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人员。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项目实践和案例分析,从读书时重原理、重基础的状态摆脱出来。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一名合格的IT技术人员来说,编程的熟练度、规范度和职业素质都有量化指标。“1名程序员两年时间的工作量大概是编写52000行代码,编程规范度则要达到95%以上。以我们的ACCP课程为例,我们要求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达到这一标准,这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肯定是有难度。但是,对于职场新人而言,只有在进入职场后抓紧训练,才能尽快被职场认可。”黄洁告诉记者,如果一名职场新人能够完成5万多行代码的开发训练,无论是开发的熟练度还是代码的规范度,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IT行业的技术人员不能仅限于编程,而要尽可能了解一个项目的完整实现过程。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想要参与项目开发可能并不现实,但多学习多积累对于自身的职涯发展很有好处。一个程序员不仅要掌握技术本身,还要掌握行业的业务流程,了解ERP、CRM等业务内容,补充业务知识。在求职或者刚入职阶段,寻找一切机会与企业资深软件开发人员交流,开发实际项目,可以尽快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摆脱“纸上谈兵”的困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实习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