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贺卫方:我终于知道制度不会做任何改变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7/06 11:24 南方都市报 |
图:贺卫方说,他开学了还会高高兴兴去上课,还会跟北大的领导做一点交流 作者: 姜英爽 我终于知道这个制度不会做任何改变,而自己努力了这么久,十分失望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相信发表这封公开信是你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机发表呢? 贺卫方(以下简称贺):就在我发表这封信的头一天,我得到了有关领导最后的意见,他们告诉我不同意做(招生制度的)任何改变,于是我就写了那封信。 记:就是说,你在发那封信之前,已经就招生制度跟学校里做过沟通? 贺:对。 记:回复在你意料当中吗? 贺:坦率说,并不是。不管是法律史专业的老师也好,其他专业的老师也好,都表达了一些对这种招生制度的不满。两三个月之前,我就觉得这些是必须要改变的,但是最后,还是没有任何进展。 记:你也说跟你有相同看法的人不少,必须改变,但是为什么做起来会这么难呢? 贺:可能是因为现在教育部倡导的导向跟我们所呼吁的正好是相反的。 记:为什么这么说呢? 贺:教育部的导向是强调研究生招生宽口径,更宽阔的知识的考察,不强调专业方面的考察。 记:实际上你的意见却正好相反,是吗? 贺:对。 记:这几年你觉得这种招生模式没有给你带来好的学生? 贺:这种方式可能给那种最优秀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他们很难考上。法律史专业的考生数量不少,但是往往在这个方面越有积累的人,情况越不乐观。比如今年的考试,我们本来有四个名额,可是最后只有一个人是过关的。结果报考其他专业的三个考生调剂过来参加面试,面试的情况可以想见,全部被刷掉了。而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曾经给我发过电子邮件,表示他们对法律史的兴趣,还把自己写的文章发给我看,文章也确实写得非常好,可是就是因为笔试没过只能放弃。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而导致我们名额招不满,优秀的学生又进不来。 记:碰到这种情况,你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贺:非常非常遗憾。自己也一直没有停止思考,怎么样以一己之力促进制度的合理化,但是最后只能说是无言的结局。 记:到今年的时候,你终于“忍无可忍”? 贺:我一直以为,在2006年招生的时候,我们会改变这个方式,但是6月24日,我们最后决定明年的招考方式的时候,我终于知道这个制度不会做任何改变,而自己努力了这么久,十分失望。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