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有奇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1 15:37 新浪教育 | |||||||||
二 赏识教育有奇效 关于赏识教育,专家们多有议论,像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写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周歧老师的《觉醒》,王瑞富等人编著的《天才是这样夸出来的》等都集中表达了一个主题,即掌握好夸奖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相比之下,我还没有资格就这一问题再“说三道四”。但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我愿以我的经验之谈向家长们力荐。
我在前面提到,对孩子的夸奖、赞美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家长本身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明辨是非美丑,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二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赏识教育,否则孩子长到十五六岁家长突然一赏识,孩子还真可能由于不习惯而拒绝接受。除此以外我再向家长们谈谈我的四点看法:1.发现;2.抓住;3.慷慨;4.批评。 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是自己的好”,“谁的孩子谁疼”这些说法好像都是从中国老一辈人那儿传下来的。可奇怪的是今天的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优点持“不说也埋没不了”的态度,对孩子的缺点却盯住不放,认为“不说改不了”。其实说到底还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太切,太过于追求孩子的完美,所以才形成了对孩子满心的期盼、满眼的期待、满脸的不满、满嘴的说教,还永远有一种不随心、不如愿的遗憾。尤其拿自己的孩子跟朋友、同事、邻居家比较优秀的孩子去比较时,总是觉得脸上无光。我认为家长们这是作茧自缚。我教出了数以千计的学生,敢说你只要承认他还是个孩子,身上就一定有表现出来的和没有显现待挖掘的优点,这些优点就像一颗颗火种,一旦以正确的方式点燃,就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可是如果不被我们发现,这小小的火种也可能自己熄灭,或被我们无情地压灭、踩灭。我有一个学生学习确实很差,但我对他的厚道、善良却很有些偏爱。在一次我心情比较沉重地进行班级工作总结后,一下课同学们都陆续走出教室休息,惟独这个同学走到我面前轻轻问了一句:“老师,您没事吧?”令我十分感动。今年教师节他和同学们一起来看我,我与每一个孩子都打了招呼,但对这位同学我紧紧拥抱了他,因为我更看重他身上的闪光点。家长们试着去挖掘、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不仅是为了孩子,也给您自己增加点自信。 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 孩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是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抓住的,而有些优点却由于或者是内在的、或者被压制埋没时间太长了,不容易轻易被别人感觉到;但他只要有这个优点,一定就会有灵光闪现的时候,作为有心的家长不但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且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那些问题比较多、习惯于挨批评,甚至有些自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告诉孩子:“你的这个优点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我为你骄傲。”“你在这方面能做得这么出色,其他方面也一定能够做好。”把孩子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或者长期被老师和家长忽视的优点、优势挖掘出来并加以肯定,对增强孩子的自信与自强十分有好处。我前面提到过的小陈思,在一次上课时我要求同学们用统一的A4纸制作班徽,有些同学说没有,话音刚落,陈思立即毫不犹豫地举起了自己的一打A4纸大声说:“我有,谁要?”一瞬间更坚定了我对他的评价和判断:他热情、单纯、渴望友情,所以才犯了总是花钱买零食给同学们,以此来换取友谊的错误。父母和老师一直揪住他的这一个毛病不放,试图逼着他改过自新,却不见效果。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初衷,表扬了他对同学、对朋友的无私,然后从交朋友的目的、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分析,结果问题迎刃而解,很长时间让家长头疼的顽疾根除了。我的体会是,放过孩子的一个优点,也许就放过了一次孩子进步、成功的机会。 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怕孩子骄傲——这是许多家长的顾虑,也是中国家长特有的教育理念。有人做过这样的对比:外国孩子告诉妈妈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会说“亲爱的,你真棒,我为你骄傲”,中国孩子同样告诉妈妈考试得了100分,妈妈则会说“别骄傲啊”,或者说:“这回题太容易了吧?”我以前的学生朱继明在上初三时就很无奈地告诉我,从爸爸那儿永远得不到一句表扬,考了95分说“还有100分的呢”,考了100分说:“这是偶然,你能保持得住吗?”苛求完美的家长们似乎永远也不满足,或者是心中窃喜而不喜形于色。可是您知道您的这种美德用于此处其实并不恰当,因为它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伤害了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失去自信。我认为赏识教育的实质是爱,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不带功利性的爱;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从爱的基点出发,发现、发掘、抓住、肯定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和每一点进步;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和落脚点就在于对孩子的赞许、鼓励、夸奖、表扬……不要吝惜一切赞美的语言,充分发挥大拇指的功能,不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愿意有“好话一句三冬暖”的体验,而“忠言逆耳”毕竟让人感觉不舒服,再说既然是“忠言”何必非要“逆耳”呢?对于孩子们来说“顺耳忠言”也许效果会更好呢! 歌德说:“最真诚的慷慨就是欣赏。”家长们把对孩子经济上、物质上的慷慨转换一下,慷慨表扬、慷慨赞美,满足孩子在心理上的需求,从而激发孩子上进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就绝不仅仅是有益于孩子眼前的一时一事,而是使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自卑;多一些自强,少一些自弃,进而实现真正的自立。我相信,在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中,鼓励、表扬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压制与批评。 批评——一味批评意味着批评失效 关于赏识教育,家长们可看的东西很多,我不再赘述。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剖析一下赏识、表扬、夸奖的反面——批评,这一家长、老师最常用的教育手段。 首先我必须声明,我绝不是反对或者拒绝使用批评这种教育手段。及时的批评可以纠正错误;恰当的批评可以使人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严厉的批评可以使人猛醒而悬崖勒马……总之在社会生活中,批评是修正和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帮助他人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由于不成熟、自我约束力差、自我纠错能力差,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错误百出,而且经常是在犯同样的错误。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家长最感到挠头的是:“孩子怎么没记性?”“为什么屡教不改?”于是频繁地使用批评手段,意图把孩子“骂”醒。但是不管你是苦口婆心地骂,言词激烈地骂,还是语重心长地骂,这种带有批评成分的教育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尤其是针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他们的逆反心理作祟,或固执己见不认错,或明知故犯不服输。如果大人们再不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策略,形成与孩子的对立局面,那么这时候的批评不但无效反而要适得其反了。如果再碰上一个破罐破摔的孩子,被批评烦了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我今年接手的初一新生中有一个小男孩,开学第一天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习惯不好,比较散漫,总爱做出一付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班主任老师批评他,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抵触情绪。我断定这是一个从小挨批评比较多,被说“皮”了的孩子,批评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我第一次上他们班的课,他在下面偷偷摸摸看卡通漫画,我提醒他时,他用眼睛不屑地瞄着我,一条腿不停地颠着,做出一付不以为然的神态,但我已经看出了他心中的恐惧与不安。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他预料中的批评,而是温和地告诉他:“来到新的学校,怪关老师没有把有关规定详细地向同学们介绍,咱们《初一年级一日常规》中‘不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到校’就包括卡通漫画书。今天先把书拿回去,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不会再带到学校来了,我已经看出你是一个挺聪明的孩子……”这次谈话后老师们都反映他有了“想好”的意识,尤其上我的课,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当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稳定是他们的特点,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对这种类型的孩子确实不可以再一味地批评,因为他们对批评已经产生了“抗体”,很难再有好的“疗效”了。有一学期刚开学的第一周,初一的孩子们就向我诉说他们的烦恼——家长的唠叨。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孩子们嫌家长唠叨,表面看起来是嫌家长“说得多”,实质上是因为家长们说的内容多批评,少表扬;多指责,少鼓励;张口一表扬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话谁爱听?谁爱老听?听多了,没用了,不就成废话了吗?对孩子的批评要掌握适时、适当和节制的原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