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多孩子“早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1 15:37 新浪教育 | |||||||||
三 没那么多孩子“早恋”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有一怕——怕孩子“早恋”。正是由于怕,所以十分敏感,时刻提防着孩子和异性同学的交往:偷翻孩子书包;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发现一点可疑迹象就忧心忡忡甚至大惊失色,找同学求证,找老师核实,然后就是实施一系列教育、管理和限制的措施。总之,家长为这件事真是劳心伤神,伤透了脑筋。
可是据我所知,没有几个孩子能够向家长或老师承认“错误”并“痛改前非”的,有些只不过是由“地上”转入了“地下”,因为他(她)不认为自己有错。我跟孩子们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大致有以下这些:“我们怎么了,老师和家长总是神经兮兮地盯着我们。”“我们不过是合得来,接触多点儿。”“我们的友谊就是纯真的友谊,别把我们想得那么坏。”“不是我们复杂,是大人们太复杂了,好像非让我们承认早恋他们才甘心。”“我们不是坏孩子,该怎么做我们都明白,家长喋喋不休的说教让我们烦透了。”“真正做出格的事我们也不赞同,那肯定是极个别的。”孩子们说了许多后,我让他们对爸爸妈妈和老师说上一句话,他们的大意基本都是:“请相信我们。”“给我们一点理解和宽容。”通过观察和与学生们的交流,我越来越理解和相信孩子们的心声。我之所以用了“越来越”,是因为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甚至走过弯路。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部风靡一时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著名影星山口百惠饰演的幸子与三浦友和饰演的男主角爱得死去活来。那时候就有学生问我:“幸子才17岁,是高中生就恋爱了,我们怎么就不让呢?”当时的年代还没有那么开放,学生还比较好糊弄,被我三言两语就给搪塞过去了,其实连我自己都知道我在强词夺理,根本无法服人。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为我的学生“早恋”而勃然大怒,采取了一切拆、压的手段,不但没起作用,反而让学生跟我形成对立。也许至今他还在恨我,这是我从教生涯中最为惨痛的一个教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孩子们率先打破了许多思想桎梏,逼着我们这些成年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认识,理智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很多青少年问题专家,像孙云晓、陈一筠、何立婴等纷纷著书立说,给家长和老师们以指导,针对孩子们的青春期问题提出了不少理论、观点和建议,我看后、听后受益匪浅,再根据我在多年实践中积累的第一手材料,总结出了我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肤浅认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