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现象早已超出了“恋”的范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1 15:37 新浪教育 | |||||||||
2.中学阶段的出轨现象,往往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早恋,或者早已超出了“恋”的范围。 前不久我在北京的617路公共汽车目睹了这样一幕:一男一女两个大约读初三的学生,虽然穿着校服,背着书包,但形象很粗野。上车后并排坐在一个双人座上,男孩子不停地动手动脚在女孩子身上揉搓,后来索性把头扎在女孩子怀里,用舌头舔着她领口很低的胸口,
著名儿童问题专家孙云晓编写的《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真实地报道了13位中学生发生性关系的原因与过程,并逐一作了分析。著名作家毕淑敏老师看后称有“滴血之感”。我作为母亲,作为老师读罢此书真的有一种“心在滴血”的感受,那种心痛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还为我们滞后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春期教育、性健康教育。这本书在序言和封底有这样一段醒目的提示:本书至少讲述了以下5个事实: ①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 ②发生性关系的学生,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名声显赫的学校; ③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 ④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 ⑤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既然用了“至少”二字,我就根据我读后的感受再增补几个事实: ⑥他们多是一见钟情; ⑦发生性行为时多是一方主动,一方被动; ⑧一时冲动过后都没有真正幸福甜蜜的体验; ⑨一次性体验后,基本都决了道德的堤防,更加放纵自己; ⑩发生性关系的双方最后都以分手告终…… 如果透过这些事实再谈孩子们的“早恋”问题,我觉得就有点不够切题了,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早恋”的范畴,而是直接切入了“性”这个敏感话题。今天孩子们的性意识、性好奇、性无知、性尝试、性体验等等一系列心理以及行为上的变化简直是一瞬间的。尤其是在初二到初三这个阶段,好像一下子什么都懂了,就有初三年级的学生曾经以嘲讽的口吻对我说:“你们大人太小看我们了。”所以依我看,社会、学校、家庭,专家、老师、家长,不要在所谓早恋问题上过多地做文章、想对策,而是要再跨一大步——直面孩子的性心理现状,抢在孩子“犯事”前做好防患工作。 就在我校的心理辅导室刚刚开办的第一周,一个男孩子试探性地找到我,吞吞吐吐地向我讲述了他与同班一个女孩的故事:由于一次集体活动,使他比较多地接触了这个学习很优秀的女生,在交往中互有好感。不久这个女孩子坦露心声,明确表示“喜欢”他。我问:“你的态度呢?”他回答:“也有点儿。”我以为事情不过至此,所以按照一般的辅导思路,首先肯定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正常,纯洁,引导他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发生在青春期阶段的这段感情,他也很理智地告诉我:“她现在无心学习,上课不专心,老看着我,我不希望她这样,怕影响到她的学习。”在越谈越深入之际,我提醒他:尽量避免单独相处,尤其不可以在父母不在时到双方的家里去。没想到他立即告诉我,已经趁父母不在时到家里去过了,而且谈的话题都是“那些事”(他就是这么说的),包括询问他的“遗精情况”,直至女孩子提出要跟他“玩儿”,他不解地问“玩什么”,答“玩你”。虽然据这个男生自己说“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却让这个女孩子对他很不满意,怪他不主动。因此他很迷茫,才找到我探寻解决的办法。 这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男孩子,也可能性心理发育确实滞后于女生。我帮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尤其讲到可能出现的后果以及对个人前途的影响时,他不但听进去了,而且愿意接受我的建议,下决心冷静地想一想,理出个头绪后“退出这场游戏”。几天后,他又一次找到我,告诉我已经向那个女孩儿表明了“做普通朋友”的意向,然后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为迎接全区第一次初三统考作准备。期中考试结束后,他把各科分数抄在一张小纸上,来向我汇报成绩,结果十分令人满意。这时候他庆幸的是及时找到了我来指点迷津,没有误入歧途;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帮助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及时调整了航向,真正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就在我正在电脑前敲这本书稿时,一份《新京报》摆在面前,一幅大标题吸引了我——《性教育课学生嫌洋老师保守》,副标题是:青春期教育讲座在八一中学举行,高一学生与美国专家问答交流。我只摘录该篇报道的其中一小段:“我想把现在的女朋友踢掉,我该怎么做?”“如果女朋友提出发生关系,我怎么应对?”短短半小时的提问时间,四五十张小纸条飞向讲台,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美国专家都认为“很敏感”的问题。这是昨天发生在北京海淀区八一中学的一幕。——怎么样?这篇报道是不是提醒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今天的孩子们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