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全国网络媒体看和谐嘉兴 > 正文

文化生活,什么是农民的需求

http://www.sina.com.cn 2006/11/22 21:44  嘉兴市委宣传部

  选取样本:展现农村文化繁荣期

  7月19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前来专题拍摄秀洲区王店镇建林村农民业余文工团的演出。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浓烈熟悉的乡情乡音,让村里的男女老少围了一层又一层。7月20日,南湖区余新镇余南村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基本落成,村里专职文化管理员龚玉良指点着阅览室、排练室、健身房、灯光球场等文化设施不无自豪地说:“到这里文化休闲,跟城里没
什么两样”……日前,记者从随机截取的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两个样本中,看到了农村文化从自娱自乐走向更高层次的趋势,也看到了农民渴望丰富多彩精神文化生活的眼神。

  样本反映整体,也与文化部门提供的一组数据相对应:嘉兴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然而相对于蓬勃发展的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曾经有过断层和空白点。近年来,嘉兴高举文化名城创建大旗,以“十个特色文化乡镇、百个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千个文体团队(点)”为先导增强综合竞争软实力,推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2004年,全市基层文化事业投入2.7亿元,45个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街道)、16个特色文化乡镇星罗棋布;三年间,全市有近40%的文化站进行新建和改扩建,247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816支村级文体团队创建,全市文化示范户发展到1410户;加上百场广场文化活动、万场电影下农村等城乡文化互动,已成功地构建起一个涵盖各个层次的农村群众文化网络,使农民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

  按镇、村、户三级分别选取样本框,映射出来的我市农村文化生态更令人精神一振。秀洲区王店镇建立了全市第一个镇级业余文工团,带有泥土芳香的文艺演出吸引了大批农村观众,被农民称为江南平原上的“乌兰牧骑”。嘉善县陶庄镇涌现出18支民间文艺队伍,文艺种类遍及舞龙、宣卷、田歌等15种,“一村一品”折射出农民多样化的文化追求。桐乡市普通农民周朝晖的家里,东屋是阅览室,西屋是

乒乓球室,晚上经常有村民前来看书读报、下棋打球或交流科技信息,农村的夜生活因为有了文化特色户而变得丰富。这种让农民群众在文化互动中得到情感宣泄,在自怡创造中满足文化的快乐,以日益扩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我市从文化名城向文化大市跨越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两个故事:折射农民文化需求

  分析调查样本的子项内容,有两个在采访中听到的故事耐人寻味。一个是秀洲区新塍镇南洋村今年由文艺骨干组织,村里提供场地,请来上海越剧团等文艺团体轮番演出,使村民们花小钱在家门口欣赏到了“大戏”。另一个是王江泾镇大坝村前不久由村里7个企业经营者轮流“坐庄”,请来“戏班子”连续演出一星期,场场爆满。

  故事简单却从公共文化产品的视角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焦点之一,是我市以往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和城乡文化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导致目前农村文化资源的相对匮乏。农民自己出资或社会投入购买需要的文化产品,正是在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多元化渠道使农民文化需求得到更大释放的一种有益探索。焦点之二,是目前我市的公共文化产品无论在种类、数量、功能和质量上,仍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实现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主题仍在于尽快改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一些农民群众“抱怨”:他们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与村委会上下班同步,白天对外开放,晚上“铁将军”把门,开放度不高和利用率低,把文化场所变成了“摆设”。一些农民反映,他们村里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单一的茶室和棋牌娱乐,离居住点又远,缺乏经常参与的“吸引力”。这种心态也从某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市部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现状。现状之一,是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后续管理、投入机制没有紧紧跟上,导致运行能力没有达到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理想状态;现状之二,是现在农村文化设施布点仍然偏少,服务半径过大,难以保证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服务。

  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同样表明,2004年我市经济增长率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长三角地区第5位,人均GDP均居第3位。而与此相对应的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比重仅为11.4%,居全省第10位。这种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既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不相适应,也是我们从文化名城向文化大市跨越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个缩影:来自金星村的启示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生活,作为一个命题,记者从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初步找到了答案。那里阅览室、乒乓室、电教室、排练室、灯光球场等场地宽敞,设施完好,还专设了少儿科普室、姐妹谈心室、消费者维权室等,使文化活动中心成了一个村民们闲暇时享受公共服务的中心区域,而村民能够各取所需地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无疑也成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阵地发展的一个缩影。

  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说使记者从中归纳出一个启示: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只有城市文化的发展,没有农村文化的繁荣,文化大市创建的根基就不会牢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渐进过程,需要我们的农村文化设施体系建设逐步从基本适应转向适度超前,从数量扩张转向量质并重,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与运行机制。农民群众既是文化享受主体,又是文化创造主体,通过公共财政的补助和引导,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使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流向农村,让更多的农民在参与和创造中享受文化的快乐,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构建与农民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永恒主题。

  建设文化大市,打造人文嘉兴。当前,文明素质提升、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生活繁荣、文化遗存保护等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已提上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提升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将列入嘉兴综合竞争软实力考核的指标体系。站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平台上发起冲刺,相信余新镇金星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一定会从先行者的缩影,变为遍及全市各地的农村文化发展脚步,惠及千万农村居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