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北大初中综合班开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9日 20:17   新浪教育

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北大初中综合班开课
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北大初中综合班开课

  主持人: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们上午的课就开始,首先请下面哪一位老师给我们转述一下昨天高翔老师的报告。

  老师:昨天下午由中央科学教研所高翔教授给我们讲,讲到了关于综合时间比较,综合实践课的条件等,讲到了九个问题,最后就是交流。我举个例子,有关学习理论关系,这个关系提到了一个是研习学习,提到了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之间的关系,基本原则就是要融合进行,就是要融合,不要分割。

  老师:我来自江苏徐州普通中学的老师,我姓王,我对昨天高研究员这定感到很注意,他讲到在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设置是在1998年的时候,由文部省提出来的,在2002年开始实施,在2009年的时候他们把学时减少了,很多学员也担心我们中国会不会也走同样的路子,高研究员进行了分析有可能有这样的趋势。我对这点印象很深。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也会有的,是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主持人:对这个观点大家也这样认识吗?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确实面临着很多问题,而且这方面各地方不一样,我们学员交流的时候,大家都感到了各地方领导重视的程度,教师队伍的情况各不相同,我觉得我们这几天来的学习,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它实施的形态和载体,特别是怎么样重实践、重过程大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海淀区吕文清主任,讲海淀区大课堂和综合实践课的情况。我先向吕文清为首的团队颁发聘书。先请吕老师对他的专家团队和下午参观做个介绍,然后我们再开始正式讲座。

  吕文清:非常愿意跟全国的,我们同行实践的同行们交流,今天上午的安排是五位老师的引领性发言,最后一个小时的互动讨论,下午是参观三个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单位,一个是清华大学,另外是海淀安全馆,按照国际理念建设的安全训练基地。第三个是中科院研究所。120人分成三路,1点出发,1点半到那开始,4点结束。

  今天上午的讲座或者辅导也好,我们安排了五位老师,我作为社会大课堂的负责人总体介绍一下海淀区社会大课堂建设、发展和应用的情况,而是请海淀区区综合实践教研员李老师来介绍利用社会大课堂来开展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以及学习方式转变这些情况。第三位是荣幸请到了北京市57中的校长,来从学校这个层面介绍学校是怎么实施社会大课堂,怎么提过学校教学领导力。还有一位是十一学校科学馆的馆长,他要介绍社会大课堂,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最后一位是北京市的特级教师,中关村中学徐老师,要介绍一个案例,也是前几天老师们上的一个案例。

  最后我们跟大家有一个小时时间的互动讨论,我们的想法是从大课堂这个角度来说,从领域上更开阔一些,从范畴上和各个实践的点上可能更多元一点,我们大课堂探索只有两年多,也希望老师们给我们多提意见,多观察,启发我们把这个事情能够深入发展,常态化。

  我介绍上半场讲座的两位专家,一位是刘校长,还有我们区教研员李老师,下半场的两位一会儿就到。

  我首先以社会大课堂负责人的身份介绍一下海淀区建设大课堂的整体情况,给大家展示一个图片,这是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社会的课堂的高峰论坛,看这个照片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特色活动博览会上,清华大学有百名教授给孩子们上了百堂课,这是资源结构建设的重要突破。

  这是在清华附中搞的一次社会大课堂牵手行动资源联盟成果展示博览会,会上有两个突破,一个是建设了大课堂资源联盟资源的供给是很重要的,资源的培育开发很重要的,这次会上解决了资源联盟的建设。另外在这次会上推出了海淀区社会大课堂的精品课程。

  社会大课堂的基本理念或者说整体思想,实际就是强调实践育人,强调整体育人,全面育人,大家很熟悉。

  我介绍第一个情况,社会大课堂的目标定位,这里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背景,一个是任务目标,一个是应用重心。

  社会大课堂建设的背景,这是北京市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个北京市的教育重大工程,它在海淀实施,由于海淀的区域特色,海淀的研究比较深入,往前走了一步,他提出社会大课堂这个工程实际上是有三个服务,一会儿我会讲到。从国际背景上来说,我是这样考虑得,实际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整个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大家如果要搜索国际资料和跟踪国际信息的话,大家会发现从八十年代开始,各个国家,中等和发达国家几乎都在搞课堂改革、教育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当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来临的时候,学校的功能在发生转变,在美国出现了去学校化,在中国也出现了新私塾主义,为什么?因为学校的功能已经不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

  第二,个性化需求,英国从2000年开始设计下一步20年的改革主题,就是获取法学习,当知识获取的途径不止是在学校、书本,不是唯一从学校获得,从老师那获得的情况下,这个时候老师干什么?学校干什么?教材干什么?这是需要重新定位、重新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个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新私塾,为什么美国出现小型学校化和讲究客厅就是课堂,专家大师就是老师,经典课本为教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育越来越难适应孩子们的个性和需求了。在这种情况下,衍生了一个世界性的、全球性的轰轰烈烈的一个运动,那就是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化的教育。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大课堂正是自觉不自觉的来完成应对这种战略转型,我把它概括为现代教育的战略转型。

  教育的一个重心要由原来的课堂知识教学转到为孩子们提供综合性的学习条件,美国的综合课程开的非常好,这是从世界,从国际角度来看,这是个背景。再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的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大家在反思,说我们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太成功的。前一段,特别是在三四年前,大家反思、讨论,针锋相对,非常激烈,当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如何看待当前课程改革中的有关争论》,是我在2006年写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的课改到底有什么问题?从哪出发的?要到哪里去?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觉得是没有落实好,所以导致了人们对教育的一种呼吁、期待,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在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来做?这也是大课堂的一个背景。还有一个背景,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在进步、发展的时代,科普也开始由过去的不显性转到显性,它要主动去做事,这时候我们需要调取资源,需要我们学生,这两方面正好对接在一起,这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对大课堂的背景理解。这里面,大课堂就应该是把校内外教育、课内外教育有机的融通和整合。

  现在教育如果不融通不整合,肯定对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极大的障碍,所以社会大课堂是要承载整合、融通的功能。在资源结构的配置上要优化资源配置。第三是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这是介绍的背景。

  它的任务,三个服务,服务学生,提供条件,提供场所,服务教学。两个促进,学校和社会教育结合,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资源供给,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资源群,探索一种机制,这种资源怎么样常态化的应用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