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北大初中综合班开课(8)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9日 20:17   新浪教育

  探索大课堂课程形态,引领学习变革。我还是想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这些课程,相对薄弱的是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一般是德育处带领学生集中时间来完成,研究性学习就由一些学科老师完成,但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设置来说应该是独立的一门课程,因此有很多学科背景的老师努力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它的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要基于自己的兴趣,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解决一个问题,现实中的问题比较复杂,个人解决工作量很大,他们会合作,这个合作学习在研学中间是非常突出的。

  最后我强调一下实践性,所谓实践就是要亲自去做,可以去考察,要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想象不光是预设一下结论,对结果也有一定的想象成分,像李锦鹏说的,实际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但是通过已知的内容可以给他做出有一定逻辑的结论。最后是反思,哪些不足,最重要是实践过程中的体验。

  既然要实践,课堂这个空间就太小了,提供的环境也太单调了,尽管学校有些实验室,但是依然不能满足这些实践性的需求,所以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亲身经历,增强体验。而这些都需要资源,社会大课堂就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在社会大课堂的五类活动,他们认为分五类,社会实践活动,认知学习活动、技能拓展活动、德体体验活动、才艺表现活动。对社会大课堂来说有三种课程形态,认知学习、活动体验和主题拓展。李锦鹏前面都说到了。

  从认知学习来看,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了解某一类知识,掌握并发展一定的能力,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方式单一、资源不够直观丰富所带来的缺陷,这也是大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这个目标我简单提了四点,前面两点,一般我们课堂中的课程都能够满足,但是后两点目标,只有在大课堂资源丰富的环境里才能完成。就是把知识应用到新的情景或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能够进行迁移知识,执行任务。像我们课程上的老师一般都会,首先创设个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中作为引入,让学生学习知识,这个过程往往是让同学看一些录像,或者看一些照片,这种引入往往不能够深入其境的感觉,这很欠缺,只有在社会大课堂才能做到。

  途径场所,前面几位都说了很多,不再说了。我马上进入案例,我叫它是大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是我们一位初中老师设计的,叫“校园绿化方案设计”。有主题研究,项目设计,服务性学习。项目设计内,就是模仿科学家做研究的过程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拿它举例。

  这个问题首先怎么提出呢?他们实际上对校园的绿化不太满意,那么想改善它,或者设计这么一个方案,老师就会给他一些建议,你首先要看看文献,怎么样才是比较好的绿化设计,有什么相关知识。要了解绿化特点以及植物种类。首先要了解学校的现状,还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个植物园,老师通过实地考察来选定活动场所,就是植物所紫薇园林地,那里植物丰富,有利于课程开展。对于要利用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必须要清楚,可以提供哪些价值,还有资源单位能够提供哪些。在这他们分析,从教育教学两盲从说,学生在活动环境中了解绿化植物、学习绿化相关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环境绿化,爱护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教学内容中间,要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科学思维习惯,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立体绿化种植的一般知识。这到现场一看就明白了,老师拿着书和图片怎么讲,他到实地一看就全清楚了,所以这就是社会大课堂资源的优势所在。

  老师确实也需要有这么个开发资源的条件,首先自己有相关的能力,喜欢到这个环境中观察,确确实实刚才李锦鹏说道,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的良知,因为你课下要付出很多,有的老师下课就可以回家了,而综合实践活动老师要去勘察实地。他选定的区域也要便于老师组织相关活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了解方法过程以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植物所植物丰富,植被特点明显,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就可以感受到和谐的自然生态美,这种感受在教室里想象不出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最后综合素质上全面提高。

  教学重点,首先一个是探究活动,第二是尝试绿化特点,第三是自主学习活动,整个案例并不是很完美,中间我也有所改动,这部分有个自主学习活动,就是让他在学习中自己了解灌木、乔木等植物,不是让他在教室里背书。还有种植间距,一定要到实地去看,图上看不出来的。对于学生距离感觉并不清楚,到实地一看,所有的相关比较专业的词汇马上就理解了。第四个内容,在当地就要讨论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时间来不及就不做交流。

  难点,探究活动的指导和实施,老师在前期要做很多的,一个是了解一下探究活动,还要亲身做过后会有很多体验,如果给老师直接说这个过程会很有收获。另外绿化方案的讨论和设计、交流,最后放到课堂上去了,不是难点。户外活动课的组织教学,因为是分组,对学生来说计划和时间的要求,令行禁止的要求特别强,到点学生一定回来。对小组的组长要求也比较高,在课前老师肯定要培训一下组长,组长在小组中一定要有领导力,说回来就回来。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篇目来看,像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课堂课程差异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目标被淡化,而能力目标要求的更高。说实在,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可能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所以综合实践课程我们最重要的能力的达到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非常重要,他可以直接知道,如果小组团队没有合作好,那么小组成绩就会比别人差,一节课下来确确实实对他有一定的提高。

  教学过程,老师要做课前准备,学生也要做课前准备,首先要了解校园绿化的现状,甚至要画一些图,还有他要去网上查询,到图书大厦去查,到图书馆去查,要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实施的时候,老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来跟大家提示,植物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的语言不是干巴巴的导语,而是要把学生代入真实环境中真实的。另外要问,植物对环境的有关究竟有哪些呢,然后引导他进入探究活动。探究的是植物对环境中温度、湿度的影响,老师首先选择四个植被状态不同的场所。在座老师可能会说,李锦鹏老师他们都说,一定要让老师有自主性,你已经带他们到这里,为什么不让他们想做什么做什么,这就是我说的,既然作为课程,不是一般的参观,也不是走马看花,作为课程一定要有设计,要有课程目标,学生往往参观为什么走马观花,因为学生确实在能力上有不同,而且指向不同。比如有时候学生看到大片草地,一高兴就打滚玩了,有的学生就会注意到,这个植物园的植物有什么不同,很发散,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指向性,让他们如何观察,这也是学习。

  老师选择了四个植被状态不同的场所,无植被场地,草坪,无灌木林地,有灌木林地,同学们分组测量温度、湿度,并且要记录,有这样的数据表来填写。老师也会提示方法,比如温湿度计的正确使用,还有进入林地的时候,小组同学要爱护植物。做完研究后,有的学生回来后说,我都不舍得踩进去了,平时老师说不要踩草地,要爱护草木,他觉得无所谓,而在现场的时候,就有不舍得踩这种感觉。他知道一脚踩下去对植物会有多大影响。

  这是去的四个区域,无植被场地,草坪,无灌木林地,有灌木林地,这个组让一个小女孩进去测,这里是一群人过去了,后来他们回来也有一些想法,只有亲自测,拿到这些数据采会有感觉,既然小组吗,大家都应该测,实际测温湿度,区别会非常小,一个人测和一大群人一起测,其实数值有变化,只有自己测完后,拿来数据进行比较才会发现,这实际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种体验。研究过程中变量的控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只有实践才能体会到。

  所有数据拿回来后,小组分组汇报,分析数据,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数据很快可以算出平均值。结论就是,立体种植绿地植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高。老师会引导,如果我们选取更大面积的裸地、草坪、无灌木林地、有灌木林地都早晚也不同。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