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大课堂探索了六种推进模式,大学、小学、中学形成联动模式,这是我们探索的重要模式。比如清华大学、农业大学、北方交大,这些学校都已经实施了这种模式。再比如这一块高新企业非常多,企业社团参与模式。还有课题带动,我们牵头了两个国际级课题,一个是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标准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研究,一个是中小学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也希望各位老师参与进来。现在海淀区有102个单位参加了这个课题的研究,集体攻关研究一个课题,大家可以想,这不是行政力量把他们统一起来的,是大家对这个事有探索的需求,有兴趣,能够在这些方面做一点事情,所以统一起来了。还有七八个全国各地的,是还有五个是外国的单位。
成效,我们开发了十个探索系列,十个学校指南,每年学生到资源单位,到大课堂基地活动的人数大致在60万人次左右,海淀大课堂在北京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像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都做了大量报道。
这有几张照片。
这是刚才介绍的清华大学的双百行动,是我们利用资源一种新的模式,是使大学资源向中小学生开放的抓手,现在已经陆续在进行中。还有中科院的五个一,当时我们两条线,中科院上一节课,搞一次探究,跟专家面对面。清华大学做事非常严谨,你看清华大学专门给中学、小学分别设计了,有80个实验室开放,100个教授解读100个前沿课题,都制订了课表,课表上都有评价章,高中的学生修完这个模块,将来考上清华大学是承认的,就凭教务处的章。清华大学这个章不是说不值钱的,为什么要给孩子们提供呢?这是他们有他们的责任和意识,在传达他们的一种理念。
这三个孩子在清华大学高峰论坛上发言之后,这三个孩子成了光明日报以及媒体报道的重点,这个孩子就是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实际就是利用北京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室搞了新鲜度的测量,他说他妈妈那天煮了只鸡,吃着不新鲜,他妈妈说不知道这鸡是坏了还是不新鲜,他说我研究研究怎么测,就回去问老师,老师说你看看往哪个方向考虑考虑,给了一个模糊的方向,他带着这个问题就找到农林科学院,农林科学院说你应该应该怎么研究,应该怎么怎么实验,给他提供试验设备。说这个案例,实际就是生活身边的问题,通过探究学习,投入综合实践,把它解决掉,甚至解决不了也是好的。他就是学习真正的探究,大课堂一个重要的功能价值就是在真实情境下研究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中间这位小女孩跟我说,她说我谈点什么,我说你做了什么,她说我做那些东西都没有办法说,我说你说点细节,她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日本老师,他每次见面都让打招呼,我眼睛一闭老师好,她说老师肯定让你重新打招呼。我说这是一种严谨的精神态度,日本老师是让你诚心诚意的跟人合作交流,这是大课堂的重要任务。你看我们高速公路的收费小姐,到那说你好,交钱,他说的你好很别扭,如果很真诚的说,有对视和交流,那么马上就合作开始了。他说还有一个是她老让我擦桌子,中国人搞实验以及数据记录,觉得差一点没有关系,但是有尘土,会存在变量,那么你有把握说正确的吗?这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严谨。
左边这位孩子现在到了清华大学,也是在社会大课堂上发表了演讲,今年又请他回来做演讲嘉宾,而且给孩子们创新论坛做点题目。
在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上点在哪,我们引导在哪,我们不是说你等了一等奖,不是这样引导,我们是强调你利用周边的资源发现解决身边的问题,把创新能力培养常态化,这是我们的一个主导思想。
海淀区提出来,通过社会大课堂要构建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这就不说了。大课堂跟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我觉得很简单,就是要提供资源、提供途径、提供新的理念和方式的问题,我列了五六个问题,这五六个问题实际都是在深入的思考探索通过社会大课堂,怎么提升孩子的创新能力,提升孩子的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国家最头疼的两个能力。
社会大课堂困难挑战很多,最主要的困难是常态化问题,经费保障的问题,还有研究指导系统,特别是研究指导,大家都是搞这个的,我们开发一个案例,组织老师们讨论多少次,这个案例就非常困难,跟国外案例一比,还是有很多问题,拿不出手去。因为我们在座的老师们,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理念有很多是歪的,所以在想活动的时候,在想课程开发的时候,总是到不了位,总是想把小孩们怎么管住了,卡死了,教他现成的知识,如果教现成知识到课堂就可以了,不需要综合实践活动,不需要大课堂了。
我就介绍这里,下面由李老师给大家介绍,如果这个层面上老师们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最后讨论。
李锦鹏:能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全国这么多省市的同行朋友交流我的工作,还有表示欢迎,能在这个时间来到北京进行交流学习。再一个是欢迎加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对比中来。
很多人对这个信心不足,不要紧,我们一边探讨一边做,看看有没有什么价值。我是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员,主要负责中学方面的课程教学。根据吕主任的安排,说一下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社会大课堂,我主要是做课程建设,所以我今天的题目是《积极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原来的题目是《积极建设课程文化》。今天我拿出来跟大家进行交流,可能有很多不对的地方,我想了想,好在我们今天在北大,北大包容性很强,还有我们下面有各个教授、专家,讲的不对的地方各位可以指出来。
我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入手,主要内容是一个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内容性质这方面的探讨。还有一个是这个课程如何的实现。
关于课程的内容性质我们在进入高中课程改革之后,北京市有一个指导意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推出的一类新型课程,它以实践性学习为基本特征,以联系生活,主动探究,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丰富人生阅历作为价值取方向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课程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具有的重要意义的举措。它作为一个国家的行为,国家的课程设置下来,要求去实施,我今天就不能展开,我想根据这个内容往下再切入一点。就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时候,它要求有这么几大领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于文华,人与自我中去实施。
我觉得这是适应世界范围内的课程变革趋势,在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课程思想下,我们一直提学科学习,又提综合实践课程,实际这个课程是两种核心两种思想,一个是强调知识,一个是强调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不以成人的知识为中心而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课程。建立以现实问题解决为基本方式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主要目标。在这个意义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不以继承社会文化委责任,在育人上更加讲究体验和探究,要求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和以实验研究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这里面我们看到,在育人更加讲究体验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中可以形成知识。
还有是以实验研究的方式去参与社会,这个思想主要是最早杜威提出的思想,他适应美国民主社会的建设,美国民主社会提出自己的思想要有根据,要有科学依据,不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来提。我们很多时候是这样,在一个事件中,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强调自己的利益,在民主社会中要有一些科学的东西。
因此综合实践课程一个是实践,一个是研究。
我们在一项调查中有这样一个数据,这都是从学生中收集上来的,学生要求补充各种知识,不断参加实践,增加阅历,接触更多的新事物,包括科学前沿,能参与科学研究,接触各种研究机构和人员,同时自己不断留心观察,发现问题。这是我们调查时,学生大量反映出来的问题。看看学生和我们课程对应的关系。
从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角度和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我们需要培养能够应对未来和适应现代生活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主要目的在这。这种人才要能够解决他所面对的复杂现实问题,有一本书《学无止境》非常重要,提出适应变化万千的未来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学习体系的形式,是使个人和整个社会提前做好准备从而使之与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资深创造的情境协调一致的一种必要手段。
对于课程的理解,我们也在逐步的去探讨,这里面有华东师大的教学方法指出这样的话,生活世界作为直接体验的世界,笑容了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之间的僵硬对立,直接体验就是人与世界的交往过程,在人与人之间,交往意味着尊重差异和同情关爱。在人与自然之间,交往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确立,在人与自我之间,交往意味着反省与超越,并由此实现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你看,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中,从课程角度提倡一种交往,而不是对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