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及其他
http://www.sina.com.cn 2001/01/19 10:21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猪小猪
我大约一年多前翻了一遍新版的《二马-旅行》,封面上陈道明很绅士地笑着。
我看得更认真的是小说后附的老舍先生的几篇散文。相比他的讲故事方式,我更喜欢那种穷酸气十足的幽默。可能和阅读经历有关系吧--我看的老舍先生的第一篇东西就是《马裤先生》,那声致命的“茶房--”至今仍在我耳边萦绕。很多时候,幽默是不被容许的;教科书里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可以有《龙须沟》,但不可以有《马裤先生》。
《二马》算是老舍先生较早的作品,但我看得实在不细,也没什么感想。
我想,选取这个题材去拍电视剧,是因为它的商业价值--父子关系,恋爱,中国人和洋人的恋爱,房东与房客的恋爱,这在今天也是很堪炒作的。而就《二马》本身,以及在英国完成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相比他后期的作品,差距很明显。我这个人很懒,长篇小说很少有看完的时候。《骆驼祥子》我拿起过无数次,但却始终没能看完。“韵味”二字,是我看老舍小说最大的感受。
我很喜欢《正红旗下》,可惜他没有写完。
去除那篇在少年文学刊物上看到的《马裤先生》,另一篇我较早看到的老舍作品是《月牙儿》,那个妓女的自述。当你把这篇东西和《红粉》比较的时候,你便会看出相差五十年时空的中国人价值观的微妙变化,以及视角的平移乃至颠覆。我喜欢这种比较,尽管最后总是把自己比较得很糊涂。
很多人在吹捧王小波的时候都不忘了说他是这个的先行者,或者那个的先行者--比如他的幽默,他的刻薄,他的寓言体;我不知道大家看过老舍的《开市大吉》,那篇味道怪怪的短篇小说,其“胡说八道”的感觉绝对不亚于《白银时代》。在这个意义上,老舍是真正的先行者。
《二马》毕竟写作于20年代,别说老舍了,全中国的人都还在学习怎样用白话叙事。而老舍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的语言,他的叙事方式,而不是爱情描写。《二马》写得很细致,老舍式的幽默与老舍式的刻薄已经浮出海面。二马的爱情失败了,一如《伤逝》,一如叶圣陶笔下拿走了天鹅的一切却拿不走天鹅的心的小花猫。
也许,爱情在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赏读更多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