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心理测试背后的玄机:专业测试很复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8日 14:43   青年参考

  专业测试很复杂

  上世纪4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哈萨维和麦金利编制了一份量表,以区分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这便是著名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简称“MMPI”。这份包含了500多道题目的问卷流传至今,已经历了5次完善。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MMPI进行研究并修订,形成了中国版本。

  在其中一个老版本中,包括“我早起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我每个星期都要拉一两次肚子”,甚至“有时我真想摔东西”,“我想当一名歌唱家”……这些条目都来自初期心理学家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走访,以开放式访谈为主收集并汇总来的信息,确定基本的项目库(题库),而后选取对象进行第一次试测。

  第一次试测很重要。若将题目的编制比喻成雕刻,那么第一次试测相当于大刀阔斧的“凿”。对几百人试测后,会删除一些有缺陷的项目,比如很多人不回答,或得分比较集中、区分度不理想的题目。经过第一次试测,一套问卷便初具形态。

  而后用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探索出问卷中待测的维度。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斯塔和麦克莱提出了“大五人格模型”。在这套被众多心理学家公认为最有前途的人格描述模型中,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将所有描绘人的词汇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5个维度因素: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责任性、开放性。像开朗或沉闷就可被归入“内向-外向”这一维度。

  接下来便是修订-试测-修订的循环,直到各维度上的得分合乎数学上分布标准。总有人获得满分或零分,而大多数人集中在中间的平均分数段。此时的测验便基本令人满意,并可以依照统计结果制定出“常模”,以供将来的测验进行对照。常模就像附在测验后的“标准答案”,对照分数后可以得出受测者的测试结果。

  黄端认为,和普通测验不同,心理测验的分数高低与结果优劣并无关联。“我们仅仅告诉受测者,你的人格在某一维度上的表现处于何种位置。一般来说,心理测量不做价值判断。比方说,关于‘求知动机’的测量中仅仅告诉受测者,是哪种动机促使他求知欲旺盛,但对学习成绩好坏不做评价。”

  心理测试像心理学家和受测者的一场博弈。为使受测者最大程度地做出第一反应,诚实反馈,心理学家不断更新题目的伪装以模糊测试目的,将敏感的问题留在最后,以避免引起受测者的抵触;还要注意措辞。像下边的趣味测试,不测也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黄端曾在趣味测试的一道题前停顿了一会儿。“吃桔子吗?吃,把爱人的皮剥了;不吃,爱人把你的皮剥了。吃桔子吗?”选项有:吃、不吃、逃。他当然选择了“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