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我女儿早恋啦,她竟然答应做一位男同学的‘老婆’,真是不要脸!我快被气疯啦,你快来救救我女儿!”
这是两年前我的大学同学琴对我说过的话。当时,她女儿刚进初三,正是紧张复习迎接中考的时候。琴女儿性格活泼可爱,学习成绩很不错,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事情的起因是琴在女儿的手机中发现了一条短信,短信中女儿与同班的一位男同学有一段对话,男同学问:做我老婆好吗?女儿答:好啊!琴气急败坏地对女儿兴师问罪,谁知女儿却轻描淡写地说,只是随便开个玩笑嘛,何必大惊小怪!反过来责怪母亲偷看自己手机,侵犯了她的隐私权。平时关系融洽的母女俩为此成了冤家。
琴又气又担心,她说准备去学校告诉女儿班主任,让老师来管教一下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我问琴,女儿平时与这个男同学还有其他交往吗?凭什么断定女儿就一定在“早恋”?琴说都答应做“老婆”啦,难道还不够吗?我告诉琴,现在的孩子观念比较开放,他们口中的“老婆老公”,可能与家长观念中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不能单凭这一条短信就给女儿套上“早恋”的帽子。建议琴与女儿心平气和地谈一次话,先检讨自己没经女儿同意,私看女儿手机有错;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和担心,倾听女儿对这件事的解释和想法;然后与女儿平等地共同讨论对这件事的处理方法。
琴按我的建议去做了。由于以前母女关系不错,因此一旦琴改变了对女儿这件事的态度,母女俩很容易就男女同学的交往问题进行了沟通。通过沟通,琴知道了女儿这次确实只是与男同学的一个玩笑,女儿也体谅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接受了母亲“与男同学交往要注意分寸”的意见,母女俩和好如初。
两年过去了,琴女儿顺利地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仍然活泼可爱,也与男同学有往来,却并没有出现母亲当初担心的“早恋”,她正目标明确地为考上名牌大学的金融专业而努力。
琴前几天见到我还谈起此事,说非常庆幸当初及时与女儿作了沟通,消除了误解;要是当时不问清原委,就向学校老师告状,弄得别人都以为女儿“早恋”,后果真不敢想象。
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对异性有一些幻想;而这种朦胧的新奇和好感,一旦被一些孩子的家长误解和夸大成“早恋”,则很有危险性。有的孩子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在心里喜欢某个异性。被家长、老师如临大敌地指责后,便会真的模仿成人走向“恋爱”,甚至为反抗父母而离家出走。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自我心理建构的过程。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家长要特别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