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大附中校友专访:施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4日 14:57   新浪教育

  采访人:高二1班 郑韫江 摄像:高一2班 侯胜超 高一9班 王晋

  今次采访的对象,是中国农业银行副总经理施浩经理。一直以为施经理可能是个面容严肃,不拘言笑的人,会在采访中出现冷场。但初次见面,他那平易近人的微笑就驱散了我们心中的隐隐不安。

  享受着窗外京城热闹景色,我们也开始了采访。

  说起和人大附中的缘分,施学长他回忆说:“我当时是79年进的人大附中高中,是北京市高中统一招生的第二年,还算比较早。那时的人大附中的名气虽然不能同今日而语,但也是重点中学。其实我当时才15岁,所以选择人大附中的理由也挺简单:当时我参加完海淀区的数学竞赛,就骑自行车在几个中学转。看到人大附中有游泳池,四百米操场,条件很好,当时就决定报考人大附中。”

  回忆起当年在人大附中的快乐生活,施学长的话多了起来:“当年的生活跟现在可能差别最大的是物价。我们都是住校生,住在操场西面小矮楼里的集体宿舍。一个月的伙食费是11块钱,现在可能无法相比了。当时图书馆的地方只有一间平房,就是食堂。当时很有意思,中午全班吃饭还要整队,一桌大概是四男四女,有一盆饭一盆菜。大家自己拿出自己的饭盆,大家一块分。现在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前段时间的年级聚会还到食堂吃了一顿饭,完全没有当年的痕迹了。而且当时饭菜都是定量的。每人每月大概有四斤大米,十一斤面,凭粮票再换成饭票,然后才能去吃饭。当时就那么一个环境我对操场上印象特别深,还有一个煤堆。当时住校的时候,每天早上都锻炼身体。经常有一些同学跑长跑的时候想偷懒,待在后面躲一圈,第二圈再跟着跑(笑)。那时候的生活相对比较简单,大概是因为八十年代初的社会也没什么类似于游戏机,电影之类的娱乐项目。有个砖头录音机就算挺不错的。电视也还没有普及呢。对我们来讲,对我们有益的一面就是能比较专注地学习,因为周围都是学习的东西,没有外在的诱惑。现在回头仔细想想,其实也是一种好事,培养了我们做事专注、用心的习惯。而且,我们的集体概念、学习生活环境和相互之间的情谊都特别好。我们毕业都将近三十年了,高中同学之间的联系还非常密切,经常一起看望老师。现在来看,整个社会、国家都变化非常大。对你们来说,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些事情。”

  当我们问道哪位老师让施学长记忆深刻的时候,施学长犹豫了一下,说每一位老师都很重要,都令他记忆深刻:“当时我对老师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老师确实是全心全意满腔热情地扑在教学上。对学生的教育和关怀都是教科书以外的,非常关心每一个学生。像我的班主任,严老师,她晚上在家吃晚饭,吃完又来到学校,来晚自习教室,看望学生。我们在初中的时候都是各校的尖子生,但考到高中一个班,成绩肯定有上有下。老师就和同学谈心,谈每个人的情绪、思想波动这方面。我觉得这方面老师做得很细。我还记得有个物理老师,五十多岁了,姓严,特别有教学热情。体现在哪呢?有一次她生病住院了,在海淀医院,别人给我们代课。但她放心不下,自己一个人颤颤巍巍地从海淀医院跑回来,进教室一晃一晃地讲课。这个确实让我很感动。我们历史老师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我们都学理工科的,对历史这样的文科都不怎么感兴趣。但从现在来看,历史是人一生中特别重要的一门课,当时他讲课几乎从来不按教科书讲,但总能把教科书的内容讲得生动透彻。比如讲汉字起源的时候,讲“男”字,就是一个田一个力,就是田里干活的人。“女”字就是一个人盘腿坐在炕上,腿上放个棍子,把男的赶到田里干活。因为是母系社会么。虽然这故事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但是非常生动、很有意思。我们是理科班,但听他的课,让我对历史有很大兴趣。这是很重要的一笔财富。可见,当初人大附中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关怀与爱护,以及灵活的教学对于学生是多么美好的回忆。   

  施学长还说,“当时社团不是很普及的一个事情。也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吧。大家当时在学习之余,最感兴趣的就是读很多小说。那个年代有个小说类别叫伤寒文学,就是反应文化大革命的。因为那时候大革命刚结束,反应了中国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这是我们当时看的比较多的。而且八十年初的思想相对开始解放。那时有一个公司就叫思想解放,有很多新的社会学科,大家就都讨论着参加,一起学习。当年的社会活动也就是每年的校运会。那时候其他的社会活动还真不是太多。” 施学长的话中带着一丝遗憾。

  当我们让施学长谈一谈他的成功经历是,他谦虚地说:“成功只是主观的看法。关于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但我觉得我只能算是比较顺利。我从人大附中考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会的工作做了不少,也在学校里入了党,做了学生会辅导员,是保送研究生。88年读完研究生后毕业分配,分配到了中国银行。当时计算机毕业生最典型的就业去处就是留校当老师或者去科研机关搞科研工作。我记得我在人大附中的时候就特别爱看一些未来学、人才学的书。当时看完就有一些感受。中国的发展其实不缺乏知识分子。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从概念上讲其实只能算上一个高级智力水平的劳动力。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对社会有批判精神的。另外我还想,中国的发展其实是缺乏一个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体系。所以我在大学的时候也听些金融管理的课。这也是比较独特的一个选择,让我显得有些另类。后来我自己通过某些渠道找到中国银行这份工作,工作了三年多。因为我还不到二十五岁,也算是踌躇满志,再加上各方面条件也不错,就想在中国银行做一番事业。但是总归来说,大的国有机构有它的体制以及它的文化。由于一些事情不顺心,我就考出国了,到加拿大读书。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每个月工资九十六块钱。所以那时候没有得到全额奖学金是哪也去不了。所以放弃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去了温哥华一所风景优美的学校。我毕业以后还是对银行和金融非常感兴趣。就先后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银行,美国的美联银行等工作。不到十三年,也算经历了很多,各个业务环节也学习了很多。另外我觉得比较自豪的就是有三个小孩(笑)。孩子也算是自己一个挺大的成就吧(笑)。后来05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回国。先后在民生银行,英国的巴赫来银行(香港),都工作了一段时间。还到清华北大做过招聘。后来因为对孩子的照顾少了些,就是回国在农业银行。对我个人来讲,我的节奏可能慢一些,对家庭照顾可能也就多一些。我可能也谈不上成功,因为人大附中校友里面成功的人太多了。我只是觉得我自己感到充实的地方就是我的人生经历还算比较丰富。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历中有很多的感悟。我认为经历比名誉、地位对于自身更重要。”看来,人大附中对于施学长的人生理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显然得益于人大附中优质的学习资源。

  施学长还告诉我们,“其实人一辈子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生活幸福。幸福不是空洞的,肯定是和某种具体的东西在一起。比如说你考进了人大附中的那一刻你就很幸福,因为你通过努力实现了人生一个目标。实现一个目标才能幸福。但实现的目标一定是你喜欢的东西。如果你有能力但不喜欢,做完了可能并不幸福。每年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都是包揽金牌。但是你很少看见有数学家从中国走出来。为什么中国人在这方面成就的还少。我认为是教育的时候,忽略了兴趣。虽然可以做好但是缺乏热情来做,许多事情都是没有用的。我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我坐飞机的时候碰见过一个大学生,上清华是因为一个钢琴的奖。但现在他不弹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说他考钢琴最高级的目的就是让他妈不再逼他练钢琴了。还有一个得了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小孩的得奖感言就是,‘这个学期终于不用再做数学题了。’(笑)我觉得教育到了这种地步是有些悲哀的。这对于无论是社会资源还是个人才能各方面都是一种浪费。我觉得人大附中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已经提前了一步,所以应该明确自己喜欢的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知道我的兴趣、爱好、能力。再在这些方面培养自己的特点。明白长处和弱点的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会选择最适合你的工作。作为人大附中的学生,已经是优选出来的人。所以更要注意这方面。一定要发掘自己内心中喜欢的,再去努力地奋斗,实践自己的人生目标。

  谈到工作的最大感触,他的关键词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施学长说:“我在各地都生活过,每一段生活都是学习的过程。我想这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我很高兴我一直处于一个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不是一种课堂的学习,而是一种不断发现的感悟。比如你住宾馆,宾馆的服务员,厨师甚至清扫人员都能带给你很多的社会经验。

  施学长也表达了自己对人大附中学生的展望:“我觉得人大附中的地位在国内的地位是没什么好争议的。但下一步真正的发展就是实现国际化。我觉得应该吸取学习一下美国的教育特点,让学生学会具体地做一件事情,并让学生时刻怀着感恩之心。而不是空泛的大道理。我对学校向前的展望就是人大附中的定位能再上一个台阶。把人大附中建设成一个世界性的学校。我希望人大附中的下一个六十年、五十年就能实现一个目标,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百年名校。那将是多年文化的积淀。

  注:本文转自人大附中60年校庆官网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