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个人奋斗可能只是强迫症的一种症状。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走永安,残酷的现实告诉他,蜀汉的实力不仅弱于曹魏,其实也在孙吴之下。《隆中对》的三个预期目标中,刘备只能实现最后一个了——偏安一隅,鼎足而立。
《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的《先主遗诏》中,刘备谈了他面对死亡时的心声: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奋斗终身、心高气傲的刘备,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释然了:在群雄逐鹿的兼并战争中,九死一生,生存即是胜利,不折不扣是“剩者为王”。
比起败亡的董卓、袁术、吕布、袁绍,既无勇武、又少韬略、更无权势的刘备,却能坚持到63岁,并且三分天下有其一,与文治武功的曹操、地利人和的孙权比肩鼎足,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刘备的心安理得来自外部的限制和内在的努力。
外部的限制是曹魏、孙吴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压力,汉中之战、夷陵之战让刘备明确了蜀汉在三国实力榜上的真实排位,易守难攻的益州划定了维持鼎立格局、延续割据霸业的最后边界。
刘备内在努力的核心思想是“以弱为强”,他沉默、谦逊、甚至有些怯弱的外表之下,是奔腾不羁、舍我其谁的高傲!
刘备始终坚信自己的能力,他的高度自恋驱动了二元激励机制,并有意识地利用外在环境向自己施压,激发自己的斗志,确保超水平发挥。
陈 寿评价刘备“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先主传》),实际上是说,刘备一直把曹操作为最大的外部 压力,“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三国志·庞统法正传》),在与这个强敌的生死博弈中,刘备逐渐总结出“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三国志·庞统法 正传》)的斗争策略,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是“硬挺着”的英雄,像一个有贵族气质的草根,凭借微薄的力量艰苦创业,不甘人后,对抗着弱肉强食、同时被“门第”、“阀阅”腐蚀的黑暗社会。所以,能得到鼎足而立的结果已经可以安心了。
换一个角度看,刘备的个人奋斗几乎成为强迫症,“以威武自强”是他抵御外部和内部双重压力的法宝,但同时也让他的自我膨胀逐步升级,越来越偏执于个人的意志和取向。
每一种人格类型都创造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寻找幸福的时候,带来了自我最害怕的东西,而失去了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如果我们在寻找幸福的时候,不惜牺牲认识和恰当地评价本体自我,以此为代价不断地自我膨胀,那我们的寻找必定以失败告终。[1]
称帝后的刘备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不可一世、刚愎自用的狂人,不受限制的权力强化了他业已偏执的价值取向,于是他终于不可避免地彻底失败了。
[1]《九型人格》[美] 唐·理查德·里索[美] 拉斯·赫德森著徐晶译南海出版社 2013年1月 p363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