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出爱的危机 审视家庭教育研讨会文字实录(6)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2日 13:17   新浪教育

  主持人娄雷:其实游戏的第一个属性是娱乐,供人愉悦。在这里真的成网瘾的学生第一属性一定不是娱乐,一定不是为了娱乐而沉溺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现实生活当中他找不到像在游戏当中属于自己的那份尊严和地位。很多人可能在社会当中是弱势,但是在游戏世界当中他是老大,他能带领很多人去打仗,于是就沉溺于其中而不得自拔。他更希望 视频:走出爱的危机 审视家庭教育研讨会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活在自己强势的环境当中,而现实生活是不足以给他带来这样一个舞台或者是无法让他做这种转变。当他重新回到现实当中很痛苦的时候,就选择活在游戏的世界里,我想这是网瘾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网瘾可能是我们作为家庭交易当中要面临的问题。早恋也是大家永远都不能逃避的,包括孩子交朋友,所谓身边的同龄人,也是一个问题,等等等等,包括升学也是一个问题,对家庭教育来说问题实在太多了。我特别想知道,面对这么多问题,学校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社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家庭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三个角色都不能推托自己的责任。我想问一下专家们,你们认为各个不同的角色应该扮演怎样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去发挥自己的作用。

  罗琴:首先做教育的也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谁?是为我们的孩子的明天和终生负责,应该让他们拥有美好灿烂的未来。第二,我们的父母也应该反思,父母现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果不转变、改进,我们造就和培养的孩子可能都被我们无形贴上标签“问题孩子”。我们现在孩子的教育手段也要反思,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孩子的个性,是否遵循的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包括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如果有了这种意识,加上强调我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最后还想告知家长,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盯在分数上,应该是关爱他心理,关注他的个性,关注他的未来,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相信这样的孩子才会有美好的前程。

  主持人娄雷:谢谢,萧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萧斌臣:家庭教育方面我认为中国的家长真的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我提了一句口号,中国的家长都应该持证上岗。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现在是持证上岗的年代,到商场里当一个收银员、保安,当任何一个很低的职务都要考证,没有证不能上岗。唯有家长没有证,家长有两个属性,一个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一个是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生老师。前面两个证可以决定你的法定监护人身份,但是后面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职务。所以,中国的家长必须要学习,而且要系统的学习。这跟学历高低没有关系,没有哪一门课告诉你怎么当家长。我们经常跟家长打交道,如果你不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家长,你不学习,跟孩子没有共同语言,你跟孩子的对话就是鸡和鸭的对话,没有用,是无效对话,而且你放弃了教育孩子。

  我跟家长谈了几个建议,第一句话,要告别唠叨,告别抱怨。第二句话,多做减法,少做加法。第三句话,宁做农夫,不要做木匠。什么叫木匠?现在中国有一句话是“树不修理不直”。这个理念是谁的理念呢?这是木匠的理念,而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该有的理念。在木匠眼里,所有的树都应该是直的,可是世界上的树不是所有都能够做柜子的,因为还有果树、梧桐树,叶子大了挡灰尘,还有观赏树,树都不一样,人更不一样。农夫认为种子是有生命的,你只能够把种子播下去,该施肥的施肥,该灌水的灌水,呵护他的成长,不能代替他的成长。要改变这样一个观念,家庭教育家长一定要与时俱进,一定要学习。如果你能够和孩子打成一片,能够弯下腰和孩子交朋友,真的和孩子有共同语言,甚至和孩子做玩伴,你就完全有可能掌握家庭教育。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希望。

  学校教育这一块话就太长了,中国学校教育的问题太多太多,如果永远用数要求学生,问题多得不数不清。当然校外教育这一块除了要教育孩子之外,还要担当教育家长、改变家长的责任。这是我的建议。包括现在学校也重视这一点,搞家长沙龙,如果不影响、改变家长,你的教育是打折扣的,甚至白费。

  主持人娄雷:最后谢老师给大家做一个总结发言,给大家小结一下。

  谢湘:其实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步骤,但是怎么样能够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一个是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社会一些制度的设计,一些政策的倾向,都应该鼓励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状元,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这样一个导向。现在有的人员做得非常好,但是因为没有学历可能失去这样的机会。现在有的孩子可能天生非常聪明,动手能力非常强,不是优秀的孩子只有一种。但是因为我们这种选拔性的教育,把这样的孩子认为失败者。不把孩子的心理激情挖掘出来,怎么能够成为优秀的孩子呢?

  教育的指挥棒,他们的督导、考核也好,应该怎么督导,怎么考核,对学校应该怎么评价。这么多年大家谈到,因为高考指挥棒,使得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化的环境,教育也不是多种多样的,以前这个学校可能出工程师,那个学校可能音乐特别好,是多种多样。

  作为家长,确实非常需要学习。我自己就有很多反思。比如我小的时候,因为我是记者,工作很忙,说出发,可能地震发生了以后你就要马上出发。我的孩子三岁多就放到托儿所,后来我听孩子说,因为他不像我们小时候集体住在一起,晚上只有三个孩子住在空旷的卧室,而且现在的老师也不愿意上夜班,做了安排,把一个退休的太太看护他们,早早就把他们推上床上,他们说就面对着天花板,很枯燥。这个教育方式,对这样小的孩子来说就应该给他们安全感。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幼儿教育的几个争论,反响特别大,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科学育儿的方法,不要给孩子增加恐惧感。

  还有一些方法,不同年龄阶段可能不能用同样的办法教育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现在家长基本上生孩子是拿着书本来生孩子,教育孩子是拿着书本来交易孩子。实际上也只是用他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所有人都适用。男孩、女孩不一样,同样一个父母所生,也有个体的不同。所以,家长第一要学习。第二,也要反思和体验,不断总结自己。创建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很重要,父母和孩子才能一块儿健康成长。能够健康成长,能够看到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是父母最欣慰的,也是折桂最需要的。

  (媒体提问)

  中国青年报:现在有很多家庭有共识,你对孩子要有充分的尊重、理解,要善待孩子、包容孩子,其实尊重孩子就是要发现孩子的特长。我接触两个孩子,一个孩子用非常好的毛笔字,我说你的毛笔字怎么写的,他说我小的时候我妈就逼着我练字,我恨死她了,三岁就逼我写毛笔字,我觉得妈妈简直扼杀了我的童年,现在我受益匪浅,一生都感谢她,我能写非常好的毛笔字。还有一个孩子在音乐学院学音乐,他就说阿姨,你一定要让你的孩子学一个乐器,他在小的时候会无比痛恨你,但是他会在18岁非常感激你。我就想跟专家们探讨一下,尹老师,家长在倡导尊重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就不等于家长不帮助孩子在关键的时候拿一些主意,这个度应该怎么把握?什么时候我们要做一些事情,可能孩子并不是特别认同你,但是我们还是认为在尊重他,帮他拿一些主意呢?这个当家长的应该怎么拿捏火候或者掌握这个分寸?

  尹建莉:很多问题你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刚才举这两个例子,我相信孩子事后想到妈妈做的是对的,是成功的。但是这个东西是无法复制的,比如像郎朗,他爸爸逼着他学钢琴,他也做的跟这两个家长类似,最后孩子都取得了成功。但是我们知道全中国有多少孩子在学乐器,有多少孩子在学毛笔字,他们都成功了吗?都写得很好吗?一个是家长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修养,有没有这方面的特长。再一个,你在逼孩子刻苦练习的过程当中是否让孩子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有的家长可能在细节上不注意,只是一味的压孩子,强制孩子去学,最后孩子会学得很痛苦,可能钢琴也没弹好,毛笔字也没写好,心理还受到伤害了,这种情况就得不偿失。像你刚才举的这两个例子,我为他们感到欣慰,他们做成功了。因为很多细节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看到,我相信在这个长长的过程当中,一定有很多细节他的父母亲做的是非常好的,所以最后才能让孩子把这个事情坚持下来。教育有时不能泛泛谈,教育一定要放在细节中去谈,因为教育都在细节里。有的孩子开始做的事情是一样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区别不是说家长的动机不一样,也不是孩子不一样,是在于整个过程有很多细节导致了它的走向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家长如果你想要成全孩子某一方面的天才或者是特长,这个孩子要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管理当中去,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最后整个教育才能成功。

  主持人娄雷: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就像走在沙滩上歪歪斜斜的脚步,虽然走起来比较艰难,但它毕竟是我们成长的历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我们的父母能够像北斗星一样为我们指明方向。因为他们毕竟经历的更多,这些过来人的经验对我们来说其实也尤为重要。当然中间如何能够进行非常好的沟通,怎么样能够把我们真正想说的话有效的传达到孩子那边,可能是作为家长的问题。同时作为孩子来说怎么样去虚心接受,了解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最最希望你能够成才的人,从这个角度去出发,可能你也会更好、更多、更深刻的理解你的父母。

  今天我们和大家共同从唐山大地震中谈了很多,包括我们如何去预防家庭当中出现的隔膜,探讨究竟是不是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家长朋友以及教育工作者来说,其实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今天非常感谢所有家长朋友、专家、媒体朋友来到我们的现场,同时感谢在座的工作人员,这次学大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帮助,在这里也要感谢学大教育。

  再次感谢关注我们节目的所有网友朋友,本次高端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