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毕业后,由于文革的影响,任书良没能继续学业而是被迫回到家乡务农。
在那个时期,大多数年轻人的成长都处于逆境中。所不同的是,虽然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但是对未来任书良始终怀有美好的憧憬。“相信前面有一条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大路”。回忆那段特殊的经历,任书良感慨地说:“生活中只要有梦想,一个人干什么都会精神十足,哪怕是务农。”
由于肯吃苦,工作出色,务农两年后,年仅18岁的任书良当选了民兵连长,后来又成了电影放映队的队长。终于有一天,上大学的机会降临在了这个勤奋、刻苦的青年身上。
任书良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任书良走进了北外[微博]校园。
一进校门,满眼见到的都是外国人。听到的不是外语讲话的声音,就是学习外语的读书声。这种情景,使任书良激动,又有些自卑。激动的是,终于从农村来到了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大有“登堂入室”的感慨;自卑的是,“连普通话都讲不好,能学好外语吗?”分班的结果,更使任书良惭愧,班级里16个同学,他是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两个人当中的一个。
“面对现实,除了勇敢的应对,决不能退却,更不能逃避。”任书良不断地对自己说。不服输的性格再一次在他身上展露。
任书良的家在河北衡水,离北京很近,但在任书良的记忆里,他回家只有屈指可数的一两次。不是去公园看风景,也没有流连于北京繁华的大街小巷,任书良在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英文。他去学校不远处的农田里,大声朗读英文课文,背诵单词;他去图书馆阅读英文书籍,通宵达旦……
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精神,任书良从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英文盲”成长为班级的中流砥柱,等到最后一个学年,他的听说读写各科成绩都达到了4分或5分。而毕业前夕,在英语系组织的最后一次逐级选拔的英语演讲比赛中,任书良更是进入了决赛。赛场上,他的一篇题为“Long March(长征)”赢得了在座师生的多次热烈掌声。
“命运就是这样,有时候无法选择,但是很多时候可以改变。机会永远属于有所准备的人,荣誉永远属于奋斗不止的人。”任书良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在任书良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了一个开拓者的决心和一个奋斗者的勇气。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