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作业由×改成O重点不在符号在责任心

2013年10月16日07:54  大洋网-广州日报    

  知无不言

  邓仲谋

  据《新闻晚报》报道,本学期开始,沪上小学全面启动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一位小学老师反映:新学期学校规定老师批改课堂作业,不能用“×”,只能用“〇”。该校教导处老师解释,学校制定这个规定,是希望引导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都温和一点。但有教师质疑,难道连孩子面对自己错误的勇气也不用培养了?

  批改作业由过去打“×”,变为现在打“O”,看似只有一个小小符号的变化,但产生的争议却是显而易见的,有赞成者认为这是“教育进程有进步”、“鼓励比逆境的锻炼更能出人才”、“美国有些学校规定老师批改作业或考卷不可用红笔,我觉得比把×改成〇更合理。”但反对者则认为“不能做和事佬,要从小明白对与错”、“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能让孩子看到全世界的灰,不能以中庸之道来教育我们的下代”。

  如果避开符号变化的各种象征意义,单就老师批改作业的心理来看,在小学一、二年级将“×”改成“O”,确有合理的成分,用“〇”更偏于改正错误,老师心理侧重于“改”,用“×”更偏于判断对错,老师心理侧重于判断。将“×”改“O”,体现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的尊重,不失为一种改进。

  但用“×”还是用“O”,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并不是那么绝对的,不同学科不同题型的使用惯例是有所不同的。学校规定老师批改课堂作业,不能用“×”,只能用“〇”,则未免太过机械。比如,小学数学这样的学科,用“×”可能会更适合一些,用“〇”给人感受得了零分,反而会产生误解。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大量的作业是“抄写生字”、“听写”、“默写”、“看拼音写汉字”等,有的字可能写错了,不妨用“×”,有的字可能多了笔画,不妨用“〇”。

  其实,老师批改作业的重点不是由“×”改成“O”的符号变化,而是在批改作业过程中的责任心。有责任心与爱心的老师,无论用“×”还是用“O”,都是出于对学生作业的认真负责,每一次批改作业,都需要老师付出辛勤的劳动。尤其是作文这样的作业,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精批精改”和“面批面改”,老师需要付出的心血是简单打一个分数写一个评语所不可比拟的。所以,在笔者看来,关键是老师要有爱,灌注了责任心与爱心的“×”与“〇”,都是很美的。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