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归国留学生创业英才大扫描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9 11:2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中关村大街一瞥(前为数码大厦) 公元2003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业园面对中关村海归创业英才们亲切地说:“欢迎大家回国创业,你们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你们既有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同时也有抓住机遇、推进事业发展的战略眼光,我对你们的选择和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总书记一番话在中关村回荡。历史凝聚在这一时刻,似万涓之水汇流成河,同唱一首澎湃的歌———富强我的祖国。 历史星空 “中国没有死,他只是睡着了,他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公元1878年,留美学子蔡绍基在美国演讲中这样呐喊。 150年前的中国,正是一头昏睡的雄狮,任西方列强百般凌辱与宰割。鸦片战争、甲午海战,一个东方的泱泱大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洋鬼子”的坚船利炮面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回首百年历史,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承受过如此屈辱,经历了这样多的磨难?!那时的中关村,见证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国没有死!为了它的复兴,一代一代的民族精英们在奋战。为了寻找真理,寻找富国强兵之路,又有多少有志青年下海越洋,走向留学之路。 1847年1月4日,“亨特利思”号商船载着3位中国青年,驶向大洋彼岸。在他们身后的中国,还弥漫着鸦片战争的硝烟。商船上,未满19岁的容闳和他的同学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次远航掀开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留学运动之幕。 1872年至1875年,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120名12岁至15岁的留美幼童分4批先后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其中的詹天佑从耶鲁大学学成回国,成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第二批是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近百名海军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这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北洋海师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刘步蟾,壮烈殉国在甲午海战。 第三批是20世纪初的留日大潮。1903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并公布实施。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运动形成高潮,每年赴日青年多达万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和骨干成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 第四批留学生始于中关村地区清华学堂。从1909至1945年,清华选派庚款留美学生1971人。梅贻琦、竺可桢、顾毓、钱学森、梁思成、张光斗等,都是各届的庚款留美学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内各类学科的创始人,为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奠定了基础。 第五批留学生属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涌现出很多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 第六批留学生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留苏学生。1919年3月,各国共产主义组织在俄国成立了第三国际,1920年5月建立了莫斯科东方大学,专门招收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王一飞、柯庆施、彭述之等被首批派去东方大学学习。 第五批、第六批归国留学生,大部分成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功臣。 第七批留学生始于1927年到1937年期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仍然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每年有100人左右,最多时每年达千人。由于二战后交通不便,很多人毕业后留在国外长期工作,战后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悉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在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建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八批是1938年至1948年期间赴欧、美的留学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激励了新的留学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