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归国留学生创业英才大扫描(2)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9 11:2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中关村西区金融中心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1948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并由此拉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规模向苏联、东欧各国公费派遣留学生的序幕。据统计,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派出的18000多名留学人员全部回国,并成为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海归学子汇聚起一股强大的科技力量,用科学的力量,捍卫、建设共和国的江山。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的172人中有158人是归国学者;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有21人是归国学者。 中华民族现代史铭记着他们的名字———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竺可桢、周培源、梁思成、李四光、朱光亚、唐敖庆、苏步青、华罗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让他们的报国之志得以实现。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留美20年、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说。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发出的《致中国全体留美生的公开信》中说。 看世界,百年来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像中国的知识精英具有这样的历史使命感?诚如青年周恩来留学时所放歌的那样:“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战略大牌 中国改革开放伊始,总设计师邓小平连出几张大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张牌打出了科学的春天;“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有着海归背景的邓小平接着又挥手打出了外派留学生的大牌———“要成千成万地派留学生,越多越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历经十年浩劫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实现现代化的呼唤声中,邓小平再次出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牌局中,总设计师首发之牌就是科技、教育、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小平一张牌打出科学技术的春天;一张牌打出成千上万的留学生。 1978年6月他提出: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我们要从外语基础好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派一批到外国进大学,今年选三四千,明年派万把人。这是加快发展速度的办法。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大学的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这样也可能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如何。 邓小平开启了中国留学运动的一个全新的时代。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史无前例。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均为留学回国人员。到目前为止,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已逾15万人,超过了从1847年到1978年131年的数量总和。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留学人员回国以年均13%的速度增加,部分沿海地区的增加速度超过30%。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根据中外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留学生政策,那就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核心依然是鼓励回国工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