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综述:赴加拿大留学机遇与风险并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5日 17:00   新华网

  新华网渥太华12月24日电 综述:赴加拿大留学机遇与风险并存

  新华社记者赵青 杨士龙

  近年来,由于接收留学生政策渐为宽松,且费用比美英等国低,加拿大对中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加拿大移民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加拿大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2007年在加中国留学生达4.1万人,约占在加外国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从2008年起,为加强加拿大在国际留学市场上的竞争力,加政府又将留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签证由原来的1年或2年延长至3年,以方便他们择业和移民。这一“利好”消息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学生的留加热潮。

  然而,在“留学热”升温的同时,中国留学生在加也遭遇了不少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出现精神疾病、自杀和他杀等事件时有发生;屡有学生身陷私立学校招生骗局,维权困难;不少留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面临进退两难困境等。一些留学专家指出,对于中国学生和家长们而言,在看到赴加留学大好机遇的同时,还应重视对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风险,防患于未然,以确保留学这一长线投资取得自己所期望的最佳回报。

  首先,留学要理性,不可盲目跟风。自费留学仅有足够资金是不够的,学生还要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尽管有很多学校打出“免托福、免雅思”的诱人条件,但如果学生没有达到相应的语言水平,很难顺利开始本科、研究生课程学习。有不少学生来加后读英语课要读几个学期才能过关,白白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金钱,也对个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同时,加高校对学生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如学生没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生活能力,勉强拿个毕业证也不容易。

  所以,决定留学前,家长和学生特别是低龄留学生,在择校、办理手续时不要过度信任和依赖中介机构。留学要让孩子自主选择,要考虑孩子性格上、心理上和生活自理能力上是否真的适合留学,绝不可强迫孩子出国。有少数家长明知所选学校存在问题,但为了获取签证,迅速实现孩子出国和移民的目的,“偏向虎山行”,等孩子出了问题又追悔莫及。这种做法不可取。

  其次,调研要充分,选私立学校须慎之又慎。选择一所好的学校是留学成功的关键,加拿大高等教育水平高,不见得每所学校水平都高。留学前要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和经济状况等进行充分调研,在加各省的正规高校中挑选。如果本身成绩不错,完全可以在网上和喜欢的高校直接联系,那样会更便捷、安全和经济。

  加全国以公司形式注册的私立学校数以千计。各省政府对这些学校的专业、学科设置和教师资格等方面尚无有效监控,导致私立学校鱼龙混杂,这一直是中国留学生被骗案件的高发区。黑心私立学校往往通过国内部分不良留学中介,散发大量带有夸大和虚假成分的留学信息、宣传和广告,吸引和误导部分学生和家长。值得注意的是,加不少私立学校的宣传材料和网页内容,中英文版本有很大不同,英文版本相对实事求是一些,而中文版则有夸大成分。

  第三,选择专业要考虑未来职业取向,入学后要全力攻读,争取早日学有所成。目前在加中国留学生基本为自费生,85%以上又是本科生。从攻读专业看有“扎堆儿”的倾向,基本以商务、金融、财会、计算机和工程技术为主。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说,从目前和今后加拿大和中国的人才需求看,这些专业找工作的竞争力并不强,因为这些学科人才需求已经朝高、精、尖的方向发展。他们指出,世界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在亚洲、在中国,中国学生选择留学专业不能脱离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未来需要,可以注意选择像水利、矿产、环保、农业、交通、生物、信息技术、新材料、海洋技术和新能源等方面的学科,而这些专业中有不少都是加拿大高校的特色专业。

  此外,留学生还要学习和遵守当地法律,熟悉当地文化风俗,及时同国内的父母等亲人沟通,如遇问题据实相告,寻求安慰和支持,必要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向中国驻外使领馆求助。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对在外孩子的情感呵护和心理疏导,数年远离亲人孤身奋斗的状态对这一代独生子女而言,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投资需要足够的智力、努力和毅力,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才能取得丰厚的回报。留学也不例外。同学们在万事俱备的前提下,必须刻苦攻读,才能百炼成钢,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只是满足于镀一层金的话,辜负的就不仅仅是父母的满腔期望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加拿大 留学 风险 机遇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