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在瑞典游学的日子(二十四)--做好翻译
当PPT突然亮起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叫出声来:“哥德堡号”。蔚蓝色的天空下,蔚蓝色的海面上,这艘航船乘风破浪,扬帆启航。就在这诗意的画面引导下,负责培训项目的保尔教授开始了他的演讲。
他把我们的异国求学之路比作一次航行,让大家闭目想像,我们就是那艘船,出发,到达,停留,返航,从广州到斯德哥尔摩再到广州。当我们回望来路,看起来是从起点到起点,但实际上已跨越海洋,每个人身上已打上瑞典之行的烙印。见识,见过才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才有的体验。每个人因为这美妙的航行已有所不同,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PPT上又打上了一个词,“Translation”。一时间,每个人感到有点费解,“翻译”与今日主题有何相关?保尔说,他曾用Google搜索所有关于“翻译”的内容。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原意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传递东西,逐渐演变成从源语到目标语传递意思。而这个意思如何在两者间保持一致,乃翻译之真谛,值得考究。早期,从奥地利的维也纳到英国,许多哲学家对此展开研究。最终,他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即如能从源语到目标语中找到真实存在的对等,那么此翻译就是可行的。
但请注意,真实的对等并非仅仅是两个客观存在的简单对应,许多时候这种意思也许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你必须追寻背景,探求语境,始能翻译出真实的含义,方可接受现实的评判。
美国一位哲学家在之后的研究中认识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同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解释,即多义词。比如,Table指的是桌子,100个人有100个都这么认为。可翻译却不能这么简单划一。在英国议会里,如果人们说Table a proposal,指的是摆上台讨论。这个场景换成在美国国会,同样的Table成了延后、搁置讨论。因此,语境决定语言的实质和真义。好的翻译必须是那些能透过字面来解读,能结合语境来演绎。如果只满足于文字表面,不懂得学会演绎,那实在有些片面。
保尔强调,他对“翻译“说了一大通,旨在用这个词作为标准,来评判大家的学习效果。换而言之,学习瑞典的政治、文化、法律框架、社会制度等知识,就是给各位搭建起一个树立世界眼光、拥有国际视野的平台。你应该感到自己不仅是来学习的,更是来做翻译的。任何国家,不管其制度再先进、再成熟、再优越,都不要忘了其历史背景和国情实际,一古脑儿往脑袋里装,往自己国家套。你要做的是深入了解,融入学习,结合实际,分析借鉴,反思别人的过去和现在,追索自身的现在和未来。这样,回国后你就是一名好的翻译。
保尔的演讲,在有条不紊的表述中散发出蕴藏心底的激情和人文主义的光辉。我在刹那间明白,翻译绝不是照搬照套,而是活学活用、学用相长。
是的,们因来到斯德哥尔摩而变得不同,斯德哥尔摩也因我们的来到而变得不同。在这航程中,我们点点滴滴地积累着,分分秒秒地成长着,最后收获多少,全看你的“翻译”!
让我们感性地热爱祖国,理性地报效祖国,灵性地做个好翻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