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感到自己与其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去拥抱和安慰街上的陌生人。”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学生Giselle说,“周日早上,我家门口的小教堂摆满了鲜花和‘我是查理’的牌子。”
Giselle的家乡巴黎最近有点儿不平静。
1月7日,位于法国巴黎的《查理周刊》杂志社遭到武装分子袭击,12人死亡,多人受伤。8日和9日又接连发生两起枪袭。
连续3天,3起枪击案,17人遇难,3名袭击者被击毙。巴黎这座浪漫之都被一连串暴力染红。
1月11日,法国政要、40余名外国领导人和300多万法国民众走上街头游行。随性、自由的法国人,用这种方式直面枪口。
年轻人怎么看待这场游行?
法国母亲:让孩子见证历史
“自由!”一名五六岁的金发女孩喊道,丝毫没有注意到周围人的口号声已经平息。一片寂静中,这严肃而稚嫩的童音把附近的人们逗笑了。
黑压压的游行队伍中,有人挥舞着法国国旗,有人扛着标语,有人把孩子高高举在肩头。这些孩子或是坐在家长[微博]肩头四处张望,或是模仿周围人一起喊口号,格外引人注目。
游行队伍里的中国留学[微博]生陈彬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他参加游行是受到了一位法国母亲的鼓舞。这位母亲告诉他,虽然带孩子们参加游行是个很困难的决定,但她觉得,孩子们需要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为了方便民众参与游行,1月11日当天,巴黎市区的地铁供人们免费乘坐。还没到共和国广场站,地铁上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人群从各个方向涌来。
“游行队伍的出发地共和国广场挤满了人,后来听说由于人太多,游行的终点民族广场也挤满了人,游行最终变成了集会,根本走不动。”陈彬回忆道。
陈彬说,各种主题的游行在法国并不罕见,但这次游行和其他游行示威有些不同——人特别多,但很多时候很安静,听不到呐喊,也没有暴力行为。
“没想到法国人有这样较真的一面”
袭击发生的当天下午,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主页中出现了以“我是查理”为标签的活动,以此哀悼死难者,支持言论自由。
这一活动在网上形成了巨大的号召力。《青年参考》记者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发现,许多热情的网友把头像换成了这个口号的图片。
Giselle说:“看到大家都在关注《查理周刊》事件,我感到压力特别大,觉得自己也该说些什么,于是拼命搜集、阅读各种报道,从没在一天内看过这么多东西。”
很多法国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获知即将举行游行的消息,群情激奋地走上街头。大部分接受采访的人表示,没有看过《查理周刊》的漫画,或者并不认同它的创作形式。
“虽然《查理周刊》讽刺宗教,我不喜欢它,但并未违反法国法律。”法国学生Denis说,“这就是我们的言论自由,即使是‘不能说的’,也可以说。”
这些年轻人都认为,“不管你说什么,你首先拥有说话的权利”,自由表达不应受到限制,漫画家不应因为他们的作品而遇害。
“我感到自己是查理,他们受到袭击时,我觉得自己也受到了攻击。这并不表示我们是相似的,只是因为在这样特殊的情境下,差异不再重要。”在被问到对“我是查理”这个口号的理解时,Giselle说。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学生Marin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表达他的理解。
“团结”是这场游行的关键词。法国当地的很多媒体使用“团结大游行”描述这次游行。法国24电视台以“巴黎哀悼与团结的一天”为题记录了这一事件。
“没想到法国人有这样较真的一面。”在街头看到庞大的游行队伍时,中国留学生丁双双感到非常震撼,她对法国人约会爱迟到、一顿饭吃几个小时的印象被彻底颠覆。
“我刚开始有点儿不理解,后来明白了,法国人平时那么肆无忌惮地浪漫、随性,是因为他们知道自由有底线,整个社会都会团结起来保护自己。”
“袭击和游行可能导致少数族裔被孤立”
“我没在现场。不过我们留学生有一个微信群,我很快就从手机上得到了消息。”中国留学生李小玉说。
李小玉在巴黎一所大学学习。1月7日袭击案发生时,他和同学正在市区的商场里。
“当时我留心观察了周围的法国人,他们和平常一样处在抢购和扫货的气氛中,没有什么异状,可能是还不知道发生了恐怖袭击,所以我们也没有惊慌。”
当晚的网球课上,李小玉和法国教练谈起这起恐怖袭击事件。他感觉到许多法国人并不像媒体说得那样紧张,还是照常上班、上学。
第二天,巴黎再次响起枪声,其中一次枪战的地点就在李小玉学校所在的巴黎南郊。想到前一天还从那里经过,他有点儿后怕。
“这次袭击事件和游行可能导致少数族裔被孤立。”李小玉认为,虽然法国媒体和社会在游行前后一直强调法国的包容和博爱,但并非所有法国人都这样想。
枪击发生后,李小玉在学校附近遇到一名穿着运动服跑步的法国男子,他目中无人地大喊“杀光所有阿拉伯人”。人们躲着他,没有人去制止。
“一些阿拉伯裔法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社会地位较低,发展前景有限,很多年轻人处于失业状态,因此非常容易对社会不满,有些人逐渐走向极端。”李小玉担心,“我认为,这场游行对恐怖袭击的回应作用比较有限,却可能激化法国国内的族群冲突,导致新的恐怖袭击甚至族群分裂。”
相比而言,中国留学生李新较为乐观。
巴黎游行和《查理周刊》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不同观点的碰撞给法国民众带来了不同的视角。
“这一事件后大家可能意识到,人们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民族背景,可以有多种身份。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李新说。
法国年轻人:团结能否持续?
用游行回应恐怖袭击,到底有没有效?
接受《青年参考》记者采访的几位法国年轻人表达了心里的疑虑:游行看起来把法国民众团结了起来,但这团结能持续多久?
“法国的政治家们利用袭击事件实现个人的政治意图。”Louise说。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通过了旨在打击恐怖主义的“爱国者法案”,加大了对社会的防控和监管力度。
Louise对《青年参考》记者表示,他不希望类似的反恐法案在法国通过。
“在反恐问题上希望欧盟能够更为统一行动,而不是各自为战。”
这些年轻人担心,不同族群和谐共处或许将成为问题。
“一方面,人们或许会以此为借口,进一步排斥非洲裔移民[微博]或者穆斯林;另一方面,这些本来已经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如果难以融入社会,这种恶性循环就可能导致悲剧重演。”Marin说。
“团结不应该变得狭隘,应该是全人类的团结;人们因为和平和自由而团结,而不是团结起来针对某个种族或者宗教。”Denis认为,只有这样的团结才能持久。(驻法特约记者:蒋舒雨 记者:沈梦菲)
(文中所有受访者均为化名)
文章关键词: 法国留学生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