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成功极客与怪杰年少有为的秘密

2014年12月27日12:24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我发现自己患上了强迫症,是在SARS爆发期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症状并不复杂,就是见谁都要大谈一个英文单词,叫作“neoteny”。不少朋友都不知道这个单词,它确实生僻(或者我英文发音太糟糕),因此都会耐着性子听我说梦。有意思的是,大家听完之后,居然都会问我这么一个问题——“这本书什么时候出版?”

  问题中的“这本书”,就是现在捧在你手里的这一本。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知道你是已经读完全书,还是尚未开始——人的读书习惯不同,我是一个喜欢读正文之前先读读译者序、作者的话之类“旁白”的读书人,倘那些旁白枯燥乏味或者如记流水账,我也有过懒得再看正文的经历——作为一个译者,说实话我并不热爱做翻译工作,功利地看,稿酬不多又不算学术贡献,Revenue和Reputation这两个衡量指标上都值得怀疑,但我还是会做几件傻事,因为——这确实是一本影响了而且将继续影响我一生的书!

  2002年秋日某雨天,当时正在麻省理工学院( MIT)斯隆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的我,得了领导学大[微博]师沃伦·本尼斯要到MIT来发表演讲的信儿,就跑去看热闹。赶个正着,果然热闹!一个大大的报告厅,挤满了人,而且很特别,跟平日演讲尤其不同的是,这一天的听众中,银发族占了有一半还多!老头儿、老太太们穿着一丝不苟的正装,每人手里都拄着把伞,风度酷得很,老让我觉得像是撞上了某个电影中的场景。

  这一天,本尼斯教授正是去讲他的新书《极客与怪杰》的。2002年8月8日这本书由哈佛商学院[微博]出版社出版之后,在美国企业界、知识界乃至普通读者中都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传播,从事领导领域研究的学者纷纷将本书列入推荐书目,《纽约时报》《商业周刊》《时代》《哈佛商业评论》等主流媒体多次长篇介绍,选摘该书精粹,褒奖有加,受众颇广,不长的时间里,就成为一本口口相传的热门推荐书。

  为什么这本书会这样受欢迎?想来原因很多。有人认为本书作者之一沃伦·本尼斯作为领导学研究中的旗手,新作问世,自然大家都会追捧,其实,这只能算一条理由。当然,这条理由对于市场反应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够得上本尼斯这等地位的。在学界也算凤毛麟角——学术翘楚:南加州大学校聘教授,美国当代著名组织理论、领导理论大师;卓越领导:当过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副校长、辛辛那提大学校长,现在还兼任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领导力中心的主席;政界建言:先后担任过四任美国总统的顾问团成员;商界顾问:许多《财富》 500强大公司的顾问、董事;著作等身:至少著有27本与领导有关的书籍,其中被《金融时报》誉为50大商业好书之一的《领导者:成功谋略》,和另一本《成为领导者》都被译为至少21种语言。其权威地位还包括:1993年及1996年两度被《华尔街日报》誉为管理学十大发言人,并被《福布斯》杂志称为“领导学大师们的院长”。《金融时报》最近则称赞他是“使领导学成为一门学科,为领导学建立学术规则的大师”。

  我挺喜欢他,首先是喜欢他的外表——银色硬发、黝黑皮肤与灿烂笑容;其次是他说的一句让我老是回味不尽的妙语——“领导行为跟爱情差不多,人人都知道它存在,却没有谁能说清楚。”——看来,要是把领导学问弄得更通些,也许就能离爱情更近些呢。

  本尼斯的任何一本著作,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只是名气使然,因为他的读者们逐渐发现:他的著作中充满着原创性的思想,而这源于他的著作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比如,本尼斯以前曾经做过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宁可跟随他们可以信赖的人,即使这个人的意见与他们不一样,也不愿意跟随意见与自己相合却经常改变立场的人。在此研究(调研、问卷、访谈)的基础上,本尼斯建议领导者应当“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让人觉得足以信赖。这样的建议,比起一般的泛泛而论,更让人信服。而本书,同样继承了他这样一种在研究基础上著书立说的传统。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也是十分了得之辈。罗伯特·托马斯是埃森哲公司(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咨询公司之一)策略变革中心( Accenture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的合伙人之一及资深研究员,曾为全球多家公司在领导发展方面进行咨询。在加入埃森哲公司前,托马斯曾经在MIT及密歇根大学任教多年。他著有曾经得奖的《机器无法代劳的事情》一书。有趣的是,这两位作者虽然现在都离开了MIT,但都和MIT有着这样巧妙的情缘——本尼斯毕业并任教于MIT斯隆管理学院;托马斯曾参与创办了MIT至今仍很成功的LFM项目( Leaders For Manufaturing)——由工学院与斯隆管理学院合作,为大型制造企业培养未来的领导人才,学生同时拿到两个学位。托马斯也同样受过良好的研究训练,这无疑是他与本尼斯能够一拍即合、互相欣赏的一个重要渊源。

  那一天,本尼斯为大家播放了很多他采访本书中所研究的领导者的影像资料,他的口才、他的精力、他的魅力以及他的研究思路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缘分,早晨还在考虑是否要接受华章公司的委托,翻译本尼斯的这部最新著作,下午就见了他,而决定就在我见到他的第一眼之后作出了。

  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是领导研究的根本问题——领导者是如何造就的?本尼斯觉得经过长年的研究,是时候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至少从作者的框架感上,我们体会到了“全面”)回答了,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领导成长模型”。 怎么提出来的呢?这又和本尼斯的立场与兴趣有关了。他和托马斯两人选择了43位21岁到93岁的卓越领导者进行访谈——我们看到“伟人论”的影子了;他们分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时代背景、价值观、关键时刻——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情境论”的影子;因为本尼斯一直对于人和组织的成长问题特别感兴趣,所以在选择被访谈对象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组合和搭配——最年轻的和最年老的,极客和怪杰这么两组人。

  所以,本书就是通过这些极客和怪杰的现身说法来告诉我们,在非常不同的生活和时代里,关于领导、学习和更好地生活,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真谛。这本书也尖锐地提出来一些深刻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人能从残酷的经历中汲取智慧,而其他人就做不到?本书还让成功的极客们分享他们年少有为的秘密;请卓越的怪杰们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不管岁月变迁,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投入感的。所有这些人所说的都非常重要,也相当实用。作者坚信(我们也乐于相信),这将有助于读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导和学习策略,受益终身,而非一时。从内容上看,本书既有思想性,也有可读性,主要体现在:巧妙的角度(极客与怪杰,30岁和70岁,这么两代人);重要的思想(熔炉、适应能力、意义共享、声音、操守、赤子态等);创新的模型(作者认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领导发展模型);广阔的视野(历史感,厚重,趣味十足);丰富的故事(文中有很多长短不同但都生动、鲜明的故事,也可以看作传记集萃)。从长远来看,这本书在思想上的影响力将会带动类似的、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开展起来,本书将会成为引用度很高的一本书,长销不衰。

  读、译本书时,总是让我一再想起曾经影响了很多中国青年的威廉·曼彻斯特的那本《光荣与梦想:1932 ~ 1972年美国实录》,作者以好读易记的笔法,把40年美国现代史说了个透。在SARS肆虐的日子里,我又重新捧起这本书,碰巧就读到了书中这样一个段落——

  当尼克松在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败给约翰·肯尼迪时,他的心中反复念叨的是这样一些话:“失败比胜利更能考验人的性格。”“有时一次战役的失败正是为了赢得整个战争。” “对有些人来说,失败有如毒药。伟大的人物常因不能忍受失败而变成庸人;许多人则因为能够忍受失败而成为伟人。一个人能有所成就并在气质上超过常人,往往正在于其对待失败的态度,而失败是凡人都会经历的。”

  这描述、这话语中的思想,与本书的主旨何其相似。尤其是本书的第2章和第3章这两章,文笔流畅,读来让人手不释卷。正是这种历史感,让我们看到了时代背景对于领导者形成的重要意义。

  阅读本书还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如果说《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是着眼于社会角度的话,本书则可以说是提出了所谓的“领导炼金术”。书中所说的“如果你肯花90分钟时间,10元钱左右的价格,就可以离另一代人更近些,再近些”一插播广告:只有细读这本书你才知道这策略是什么哟——其实,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策略。我们长期以来对“代沟”这个术语的误用,使我们对于代际差异始终是被动的、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以其为机遇的。

  这本书不是一本供你消遣的简单的书。如果不加以自省而走马观花,可能会有批评者认为这本书不过只是讲了些常识而已,没什么稀奇。这让我想起了福柯的一句话“我努力使那些仅仅因其一目了然而不为人所见的东西为人们看见。”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一本在启发性上超乎寻常的著作。我敢断言,类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的深入研究都会随之而来。大师的功力,不在于写作大家未曾注意到的古怪玩意儿,即所谓“画鬼”,而更体现在“画人”上,把我们身边的经验能够令人信服地总结、阐发出来。

  回到本文开头关于“neoteny”强迫症的故事,对我本人来说,翻译这本书的过程,走过了(也许该说“走过着”)很不同的一段心路历程。曾与1938年毕业于清华[微博]大学[微博]的桑士聪学长畅叙。桑老在美国创业有成,拥有企业,并在几年前捐赠100万元给清华经管学院作为MBA学生的奖学金。他正是本书中所提出的“赤子态”( neoteny)概念最典型的代表——他身体敏捷有力、思维开放有序、言谈周到有趣。我向他讨教秘诀,他的回答是三条:染头发、每天慢跑、享受快乐的事情。再深入交谈,我分明感到了他的头脑中完全没有任何“定型”的东西,一切对于他都是新鲜的,都是值得学习的。当我不小心嘴里冒出一个时下北京俚语时,他马上跟我问那字里的含义,并因为答案滑稽而乐不可支。那个瞬间,让我又想起了这本书,想起了自己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和做法,并被眼前的这位充满朝气的终身领导者感染。

  李宗盛的《鬼迷心窍》里头的第一句歌词说“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这样一种心态,在本书中叫做“settled”。如果你把“settled”当作“事业有成”的同义词的话,本书正是为你而写的。我见过很多30多岁的人就已经当自己是“settled”的了,特别是一些像清华、北大这样所谓名校毕业的好学生们。我愿意以强迫症的方式,跟周围的人作这样的分享,正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感悟带给更多跟我一样的“心理老人”。也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保持领导者的青春!(作者:杨斌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微信公众号“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

文章关键词: 领导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