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日结束的我省高招本科二批招生中,不少省内公办院校都有单列计划的高收费招生项目,其中以中外合作、闽台合作以及国际课程教育项目居多,每学年收费在1.5万元—2.8万元之间,但是最低录取线总体较低,呈现出收费越高分数越低,甚至降分录取的怪相。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开放度的增大,在不少高校、高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值得提醒的是,这些一拥而上的国际班由于良莠不齐,存在着收费虚高、鱼目混珠的隐忧。
国际班良莠不齐“本土留学[微博]”有风险
“2+2,3+1,4+0,这些项目到底有什么差别?”“孩子4年毕业后能拿到国内的学位证吗?”“国际通识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有什么不同?”每年招生季,在各大高校论坛和贴吧上,家长[微博]们对于林林总总的国际班有着诸多疑问。
“合作办学项目很多,花费也不少,我们必须谨慎选择,确保付出的金钱与项目本身的价值相匹配。”家长林女士表示。
林女士的担心不无道理。近年来,从媒体上不断传出有关国际班的负面新闻:有些国外院校的文凭并没有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认证,导致学生在招聘时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的国际班因外方学校缺乏办学实力,不少学生花费巨资获得的“洋文凭”含金量很低。
家长李先生道出了多数家长的心声,目前国际班名目很多,有的叫中外合作办学,有的叫国际通识教育,有的叫国际教育课程,“有何差别,说实话搞不清楚”。
不过,李先生在仔细查阅后发现,目前高校的国际班项目学科却很单一,“多数是金融、经济、工商管理等文科专业”。比如,在2013年我省高招计划中的合作办学项目,经管类占了六成以上。“满眼都是金融会计等专业,专业集中度如此之高,毕业找工作时能不担心供过于求?”
令人担忧的是,与出国留学相比,“本土留学”成本虽低,但风险却不低。一些未经审批的合作办学项目,为了扩大生源而随意降低门槛。门槛降低了,学生入学容易了,但事实上并无好处。首先,合作办学项目多采用外教授课,对于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效果自然难以保障。其次,合作办学项目的国内阶段学费至少每年数万元,部分项目在申请外方学校时需要提交语言成绩,若成绩太差,达不到外方合作院校的要求,就可能存在花费重金却无法出国或者不能适应国外
教学的风险。此外,不少合作办学项目在招生时常常打出诱人的旗号,不过到兑现承诺时往往“大打折扣”。
“在这个班学了2年,感觉课程同其他班级差别不大。最明显的就是增加了一些语言培训吧。”在某大学中美合作班学习的小王明年就要面临能否去美国的选择。对于学校宣称的“双文凭”、“国外名校”等承诺,除了期待,小王更多的是迷茫:“4年花费比其他同学多了4倍,我只希望付出的金钱和汗水能够得到回报。”
亟待加强监管国家酝酿退出机制
厦门大学[微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告诉记者,目前形形色色的国际班中确实存在着借用“中外合作办学”旗号,实际以赢利为目的的办学行为,不少合作办学项目商业化倾向严重。
根据一项权威数据,截至今年7月,全国经审批设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850个,招生数每年约9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机构共有46所、项目共有821个;预计到2020年招生人数将达16万至20万之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表示:“以往国内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海外留学门槛过高、社会对洋学历的追捧,使得中外合作办学刚出现时获得了青睐。但现在,国内高等教育资源逐渐从短缺变为剩余,而且随着教育领域开放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海外高校直接来内地招生,再加上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的介入,中外合作办学竞争力自然逐渐衰退。”
业内人士指出,在趋同性过高的合作办学项目中,确保教学质量和专业特色才是永葆生命力的“撒手锏”。
比如,作为今年我省首家获批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新建本科院校,三明学院正式推出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体育教育(体育管理)本科教育项目。项目在提前批招生中表现亮眼,最终超额完成了80人的招生计划。
林金辉教授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内经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要确保中外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执法和处罚机制及退出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的质量来判断一个机构、项目能不能达到示范性要求。林金辉透露,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合作办学退出机制相关政策。相信不久以后,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监管和评估也会更加严密。
本报记者张颖实习生许一凡/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