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国际学校
我最近也有一些朋友,他们的孩子也是在国际学校。尤其是最近大家对中国文化很重视,很多家长[微博]开始注重中国文化的培养。他们从挪威学校考到XX中学,适应的也还不错,但是这样的学校我觉得对孩子的情商培养的很好。这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个学校里的老师很少干预孩子的社会活动,比如有小朋友骂人了,有小朋友做了坏事情,老师不会像公立学校那么严格地给你一个标签,但是这种事情很泛滥。我女儿说,你们都说这是一间好学校,那里的孩子说的话很难听的。我回来只好这么跟她说,其实这是一个好事情,在学校里这些小朋友讲的话不是最难听的,到社会上有很多人讲的话不带一个脏字,但是像一把匕首插到你的心里,那样你更难受。我说你们现在是小羊羔,社会是一个狼群,我把小羊羔扔到狼群里你们适应不了,所以你要接触一点细菌,有抗体,后来她觉得,那好吧。
我觉得每一个系统都有好有坏,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双刃剑,刚才有一位家长说逆商,我觉得这个词很好,我们争取在一个体系里,我们学会了中文,我们有分层教育,我们有足够的空间,我觉得这是她的优势。当然这个社会层次很松散,我的孩子需要自己自律,如果有的孩子不自律就不行。但是我女儿知道,我说你告诉我你的需求,我可以帮助你,提供你需要的东西,这是我能做到的。所以读书和学习,像她在中国说想学古筝,就是在这个学校里觉得中国文化真的很好,听见人家背古诗配古筝,觉得这个真的挺好,我想学,迄今为止她还在学。
我们从XX小学毕业之后面临着择校的问题,XX学校我们看过,几间国际学校我们看过,XX中学我们也看过。第一选择她要的是XX中学,后来因为我住在东城区离XX中学实在是太远了,我觉得这个好象不太现实。但是我们蛮支持她的,我们开始在西边准备买房子。后来她听别人介绍北京XX中学。我们看XX中学的时候,她跟我说有可能XX中学校更适合她,我觉得如果我们的孩子年龄足够大的时候,我们应该去跟孩子一起坐下来商讨这个问题。当时她选学校的时候我们做了一张表格,我们把所有我们可以去的学校,我们认为值得我们考虑的学校都列出来。但是我们做了两栏,一个是这个学校的优势,一个是这个学校的劣势。她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足够大了。她可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东西。
国际学校,XX的国际学校第一个被她剔除,她说我在香港上了两年的国际学校,当然可能是一个小孩子片面的认识。我碰到很多国际学校的孩子,他们一直沉静在英文环境中,到现在为止他们英文都不如我好。然后她去听课,她觉得数理方面不能够满足她的需求。后来我们去XX学校,XX学校是我们找的最多的学校,我从她四年级看北京的中学,我去了很多次,我带她去的时候是他们学校的开放日。她进XX学校正好是他们的公开课,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她在课堂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她回来说我不要上这个学校。后来她开始调查北京XX中学,从学校的网页上看起来都是很好的,我们后来决定上北京XX中学。到今天为止,每个人都问她,如果从头让你再选择一遍,你有需要改变的地方,你觉得什么地方你要重新做,或者要做改变。她说没有,她非常感谢北京XX中学给她打下的基础,对于她来说学习英语已经是浪费时间,但是她也坐在课堂上学习。数学他们分三层,A、A+和B班。A+是竞赛班,我们从来没有上过奥数所以根本不可能上A+班,A班是介于大纲和竞赛班之间的班,所以她觉得这个班比较适合我,当然也是要考的。据说有可能他们将来要把语文也要分成ABC的层次。数学、英语目前都是分三个层次,我觉得对于她来说,她已经很感激了,她说起码把我放在英文的A+班里,起码我还能听到一些东西,能够有一些收获。他们学校素质教育特别好,3:15下课之后每个学期有选修课,有数理方面、人文方面、社会活动方面的,她觉得都不错。我想她最怀念的地方是老师和同学,尤其是她的同学,虽然有人说北京XX中学不能说是北京最好的中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蛮优秀的,都有自己的特长,她从她同学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有时候同龄人对于她的影响有可能比我们父母和老师的影响还要大。
她的很多同学都有非常好的习惯,她说有的孩子叫天才。她以前对理工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她的同学会跟她分享,她说那么热情的分享我都不好拒绝,其实在分享过程中其实是对她有所感染的。平时她会觉得这些东西跟她离的真的太远,现在她也会慢慢对这些东西有兴趣的。作为家长,我每次选择一个学校,当然体系很重要,但是我要看的是学生。因为你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是跟同龄人在一起,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互相影响,那个力量是很大的,所以我觉得良师益友我们一定要看清楚。他们学校对学生也排名次,每次家长会我几乎是不参加的。我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我一看黑板上那么大都是排名,然后就出来了。我去问老师,我说我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老师拿了一个小条子,400多人她排名在这儿,没得说的。然而这不是我想听到的,我想知道我的孩子在学校里跟同龄人怎么样相处的,或者她有一些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她在学校里对学校有什么贡献。这些方面老师都不说,只给我一个分数和排名,这是有一点遗憾的地方。
今天我还在他们家长群里,我已经无话可说了,因为我已经跟不上他们,他们今天讲的全是中考[微博]和最近中考政策的变化。这是唯一的一个话题,每天早晨起来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孩子也一样。唯一的目的就是我们考上北京XX中学的高中。我觉得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他们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他们的头脑思维也很发散,他们想做很多事情,但是因为这个单一的目标,有可能让他们的生活有很单调,也有可能会孩子变成一个非常单调的一个人。因为我前两天碰到我的一个学生在申请美国高中的时候突然感叹,他说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生活太单调了。除了读书,人家问我说你最喜欢的一场音乐会。他说我最近几年根本没有听过音乐会,我觉得其实是挺遗憾的一个事情。
帮助孩子扭转逆境 什么时候进什么体系都挺好
在这个学校里的数理学科真的很扎实,老师也循循善诱,我很感激她的这些老师,他们每次都会留意她的变化,有时候A+班掉来一个人,他们说你的孩子你要不要上来,她每次回来说老师让我上A+班,我说你自己决定,她说我想了半天我觉得我的目的不在这儿,我不要参加竞赛,所以她还是留在自己的A班里。这样的学校也会给孩子很多机会,譬如有选修课和俱乐部,因为她的英文比一般孩子突出很多,所以她在她的学校里帮助老师建立了一个模联辩论的社团,每周帮老师准备教案,从这方面也提升了她很多能力。还有戏剧、天文,我的女儿很喜欢唱歌,他们有个乐队,他们参加XX中学好声音。如果孩子没有单一的生活目标的话,他们还是蛮有创造力的。
去年的秋天她去了菲利普斯学院,一个美国的私立学校,社区化、多元化,有很多肤色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孩子。他们的办校目标是希望他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公民,对任何文化包容,对任何一个文化都可以汲取,然后有责任感。我刚才有一张照片是我女儿在烤点心,她们每周要参加这样的社会活动,他们把卖点心之后的钱做慈善。在这个社团过程中,她也会慢慢地学会一些管理能力,慢慢地培养她的责任心。你要负责更多的事情,你要能够照顾更多的人,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我觉得还是蛮重要的。这种学校的弊端在于孩子过早离开家庭,14岁就要离开家庭,我们家庭教育有可能现在在她的教育体系里比较边缘化了。但是她跟同龄人和老师的沟通越来越多。
我们的孩子跟在座大多数的孩子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没有一个对的时间,需要看你自己的孩子,要看你自己的家庭能力。我只是在这个时间和我们的孩子,我们觉得做了对我们最有利的选择,谁知道十年之后又会是什么样,这一刻我觉得是最理性的选择,这就已经很好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客观环境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学会教孩子怎么去处理。她在XX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回来很不开心,她说我的语文老师喜欢谁谁谁,我说为什么,你看他的评语那么多,我的只写几个字。我说你希望得到什么?我希望老师花一点时间看我这篇文章,给我一些建议,我说你为什么不跟老师讲?她说我们老师很忙的,他每次上完课就跑了。我说你要争取能够跟老师沟通,你要告诉他你的想法。你不可以天天回来跟我抱怨说老师不喜欢,她说其实我只是想跟你分享一下。我说你看到的是一个问题,有可能会影响她的语文学习,孩子对这个老师不感兴趣,或者有负面的情绪,有可能孩子这门功课会学不好。她说有一天我终于找到这位老师,我拿着我的文章跟她谈了,她给了我中肯的意见。我说是啊,45个孩子,老师有可能给不到那么多关注度,你自己争取。我没觉得这是很大的事情。她后来到菲利普斯学院学习的时候,其他都是自己选课,给她的数学课低了,她说这个肯定搞错了,我说你确定是搞错了?她说我确定是搞错了,这些东西我都学过了。我说你怎么办?她说我要跟数学系的系主任谈,我说好,你自己去谈,果真是搞错了,给她调了两级上去。我很欣慰的是,不是她的数学调了几级,我很欣赏她处理问题的办法,我说你真棒。她说你知道吗,其实就是上一次你跟我讲语文老师这件事。我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尤其在公立体系里,一个老师管45个孩子,不可能像对自己的每一个孩子都那么尽心。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他,把逆境变成一个正面的东西,所以什么时候进什么体系都挺好的。
谢谢大家!
我有一个朋友,TINA她的孩子在XX国际学校,她的女儿也很优秀,她今天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XX国际学校,讲讲她的孩子在XX国际学校的经历。
新浪教育现面向广大家长诚征:1、驻站作者;2、VIP家长;3、家长联盟成员;详情请点击报名链接:http://t.cn/8sbRAXq
微博:@国际学校家长圈
微信:国际学校家长圈(公众号:ischoolQZ)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