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3日 15:55   新东方在线

  6. A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三大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方向和道路。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

  7. C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的理解。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就是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使用正选法选出C。A是讲发展的内容,B是讲发展的实质,D是形而上学观点,A、B、D都不符合题意要求,直接选出A即可。

  8. A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说明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本题是直接性试题,考查理解记忆,选出A即可。

  9. A 【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考查。“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人本主义哲学的著名观点,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常识,但考试大纲中无明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人本主义常识的记忆,使用正选法选出A。

  10. D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两者是对立的,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产生于事物内部的  根本矛盾,是比较稳定的趋势,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的不确定趋势,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是不稳定的趋势和个别表现,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事物发展趋势出现某种偏差。两者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需要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全面关系,采取逆选法即排谬法。A贬低偶然性的地位,B否认偶然性可以认识,C否认了偶然性的不确定性,故只选D。D说明的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并不是说必然性等于偶然性。

  11. D 【解读】本题属于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有关内容的综合,可能性范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能性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要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或坏的可能性等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不会被推翻的客观内容、都表明世界是可知的,因而是绝对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有限的正确认识,在广度、深度和进程上都有待于扩展、深化、发展,因而是相对的。

  2003年4月12日,《光明日报》发表两院院士王选的文章《破除迷信勇于创新》,文中引用了本题题干中的这一句名言。本题是间接性试题。A是错误选项,因为科学研究的任务是获得理性认识(理论),而感性经验是理论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经验并非都是不可靠的。B是错误选项,因为可能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因人而异的。C是错误选项,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既有可能性,也有不可能性。D是正确选项,因为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在于说明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12. C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中“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包括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可能性、好和坏的两种可能性。

  本题引用《孟子》中孟子同齐宣王对话中的一段话,引文不全,引语之前齐宣王问孟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即不肯去做与不能做到在外表上有什么区别?孟子回答:如果说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即渤海),对别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真是不能。要是说替老年人折取树枝,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去做,不是做不到。显然这段话,前者说的是不可能性,后者说的是可能而又不去做。试题主要考查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同时又把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作为干扰项。

  本题所问的是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区别,这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努力”(A)、“对人是否有利”(B)无关,加以排除,D选项是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依据,C选项才是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别的依据。

  13.C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规律的含义的识记与理解。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客观性的特点,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对规律含义的记忆,采用正选法选出C。也可以采用逆选法,A属于真理性的认识,排除;B属于意识,排除;D是指辩证的否定,同题意要求无关,排除;故正确答案只能是C。

  二、多项选择题

  1.AC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普遍联系观点的理解与应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即客观的,人们可以把握联系,但不能臆造联系,否则将陷入唯心主义和诡辩论。联系又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A、C是正确选项,B、D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社会领域的联系离不开人的活动,但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自然界领域的联系,如果撇开人的反作用不谈,则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为的。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信息,信息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情况,一般认为,信息是物质普遍的、基本的属性,是寓于一切运动形式之中的一类特殊的运动形式。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的体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考研 政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