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 正文

多元智力理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1 10:33  新浪教育

  要使孩子具有较高的智商、情商和意商,我认为,应该学校、家庭双方密切配合,共同促成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在此方面,多元智力理论给了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这一理论向人们指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确立积极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可造之才。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学生的问题就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基
于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展现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的潜在智能,充分发挥其个性。其次,要确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即因材施教与对症下药。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无论何时,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善于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势必造成许多学生智力的僵滞与萎缩,这对个人对社会无疑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充分尊重学生不同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智能结构,使他们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再次,要确立一种正确的评价观。现在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名次和升学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观念在作祟。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我们必须抛弃这种陈腐观念,树立一种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能够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能力的评价观,这样才能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以上所说对于

家庭教育同样适用。对家长来说,首先要改变观念,摒弃一些不良做法。比如,不要太看重孩子的分数、名次,不要搞加班加点,疲劳战术,更不能把家庭变成“第二课堂”。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使他们始终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或情感。有人说,天才是“夸”出来的;有人说,鼓励是家庭教育永远的第一语言;有人说,家庭教育最好的语言是“你能行”,最坏的语言是“你不行”。这些都很有道理,因为这些说法都充分重视了心理暗示的作用。再次,要鼓励孩子与别人交流和交往,特别是要鼓励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通过交往,孩子才能逐渐祛除骄娇二气,学会认识与调控自己的情绪,识别与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使情商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至于如何培养意商,同样也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既然意商与人克服困难密切相关,家长就不应该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点挫折和困难大惊小怪、揪心焦虑,更不能借口孩子能力不足而事事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而是要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协助孩子积极地去克服困难,甚至可以创设一些适度的困难情景,让孩子独立去面对。要相信孩子身上有着家长未曾发现的、比家长想象的要大得多的潜力,要相信只有通过困难和挫折的砥砺,孩子才能真正成熟起来。对于学校而言,更应该在学生意商的培养方面责无旁贷。然而我发现,尽管挫折教育已在教育理论界提倡了好些年,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并没有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如果我们培养的是一些除了会读书、能应考就别无所长的“专才”,培养的是一批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奇才”,培养的是一群一有挫折便“缩头”,偶遇困难就“袖手”的“怪才”,那么我们就造就了一代精神上的“缺钙”者。这将是学校教育最大的失败和悲哀。要使年轻一代都能成为“站直了,别趴下”的一代强者,我认为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确立新观念,把培养学生的意商放在与智商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到加强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其次,要制订与培养智商同样详密的计划,把培养学生的意商有系统、有步骤地加以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再次,要加强评价与督导,把意商的培养状况作为衡量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一项必备内容。只要切实采取以上措施,就能够把学生培养成自理、自立、自制、自强的一代新人。

  阳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获得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具体目标则是要使他们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等四个学会。四个学会是与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密切相合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过一份报告,题目就是《学会生存》;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北京举行过一个国际性会议,即“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让孩子“学会关心”;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交了一份报告,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到应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其支柱就是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阳光教育四大目标就是参考上述报告和会议的精神,并结合个人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体会提出来的。不过从提出的角度和内容上来说,四大目标与上述报告都有所不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