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学 难言的负担--校园六大潜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7/01/17 19:39  精品购物指南

在北京上学难言的负担--校园六大潜规则
在北京上学 难言的负担

  赵琳6岁的儿子今年9月就要上小学了,吸取了朋友经验的她正在加紧活动的步伐。“我有一个朋友是一所普通小学的老师,去年她的儿子该上学了。起初,她也没当回事,结果刚过3月份就大事不好了,几乎所有重点小学的校长手里都握了一大把的关系条子,特长生的指标早早的就定了出去,当时摆在她面前的就有两条路:其一,掏出3万块钱所谓的助学金,托人让孩子上重点;其二,让孩子上自己的学校。结果在辗转反侧了一个月后,她还是交钱了事,毕竟谁也不愿意拿孩子的命运开玩笑。”

  坦言自己已经不算“先行者”的赵琳已经给自己的儿子制订出了“保拼争”三套方案:一所硬件过硬的民办寄宿学校只要一下拍出3万,然后一年掏出1.5万就可以给儿子留下一张桌子,是为“保”;一家重点边缘的学校虽说第一次要拿出4万元,但由于此后每年只要交7000元就能上学,因此竞争很激烈,经过努力条子已经送到了校招办主任的手里,有希望,可以“拼”;至于那几所家长都盼着孩子去的绝对重点,赵琳也在“争”,一个朋友已经帮她搭上了线,春节前,赵琳要带着孩子和礼物给两三个老师拜早年。

  其实,赵琳一家的户口都在海淀,在这个优质学校云集的地区,按理说本着教育部“就近划片”的原则,赵琳大可不必这么紧张,但她的心就是放不下来,“我身边的人,凡是遇到孩子上学的,都在花钱、托关系,结果还有大失所望的。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像我这样的一般人是领会不透的,但这些日子跑下来,唯一从上学这件事里领会出的味道,就是铜臭味。”

  现在,无论是孩子上小学,还是“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队伍里,类似赵琳这样的家长都有很多,不是他们有钱,而是有些人在直接或是间接地利用他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赵琳这些人给“上学”算了一笔账:小学6年,大致的费用为助学金3万元,每年的学费1万元;升初中的助学金大约4万元,学费应该与小学持平;高中的水平不高于初中就谢天谢地了,之后还有一个总消耗量大概为6万元的大学。这样粗粗算下来,一个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仅仅学费就已近30万。但是,以当下大学毕业生平均1872元的北京政府指导月薪计算,光是挣回学费,就要付出近14年。

  从天真无邪到风华正茂,再到人过中年,一般人大部分的积累全部填了教育的陷阱。可是我们的教育不但不能称为产业,而且还是在拨款。谁能明白?

  每到这时,有关部门就会把教育承担的普遍服务功能拿出来老生一般谈谈,再不行还可以把脸一变:“有便宜的,你们为什么不选!”于是,无奈的家长们只好一边为“大眼睛”们捐款,一边为自己的孩子上不起学犯难。

  本报记者 王立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