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卖猪肉的成功“逆袭”

2013年10月22日09:38  现代教育报    

  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因卖猪肉而出名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今年4月曾在北大讲台上哽咽着说出这句话;而近日,再次回归到公众视野的他,面对质疑坦言:“行行出状元,卖猪肉不给北大丢人。”

  短短半年,陆步轩从“抹了黑”的羞愧,摇身一变“不丢人”的激情;从曾经的“天之骄子”到今天的“屠户大王”,这样的人生,充满了成长的正能量,在京12家店铺的“大排场”,更是引来众人驻足喝彩。其实,不管陆步轩的“反面教材”也好,陈生的“北大丑角”也罢,他们的独特经历,恰恰是让成功从“胁迫”到“主动”的一次精彩“逆袭”。

  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有相当一部分35岁以下的受访者把钱、权和地位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北大学子怎能去卖猪肉,太可笑了!”一度,社会上多半的声音浸满了对他们的讥笑、质疑,大有你们单是顶着“北大学子”这样的标签,就足以享半辈子清福的态势了。诸如此类,说到底反映出的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成功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不以世俗成败论英雄”对中国社会的多数人而言,依然是一句标榜胸怀的空话,一旦涉及到社会阶层、收入待遇等现实问题,评判成功与否的标准,依然稳当当地落在了钱、权和地位。

  可以说,过去那段时间的陆步轩和陈生一直走在被动式“胁迫成功”的路上,不符合世俗定义的“成功”让两个人怎能快乐起来?有心理学观点认为,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会影响到每个人的行为选择,人们会被世俗的“成功论”裹挟绑架。

  今天,陆步轩和陈生把店开进了北京,立志“卖肉也要卖出北大水平”,这样的豪言无不透着一种顶天立地的执着和果敢。从中,人们也看到他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勤奋和努力——主动适应环境,从改变自己做起,做什么都要做出“最好的自己”。从“胁迫成功”和“主动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你先改变,社会才可以改变;你若不变,只能在社会世俗的浪潮中失去自我——这最后的求生“稻草”。

  剑桥大学社会学博士胡扬说,在以前相对封闭的社会体系里面,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初期,教育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改变个人命运的渠道,现在已不这样。胡博士的理论并没有在推崇“上学无用论”,而是意图打开人们对教育的禁锢,教育让人修德行、长智慧、全人格,并非是那些位尊显赫的社会精英们才可享受的“温床”。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就要允许人有不同的发展路径,给学生足够开阔的成长空间、发展的无尽可能,将学生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他们直面世俗偏见的挑战,用自己主动的成功去证明,诚如陆步轩所说,“时代在变化,做什么都一样。”胁迫式的成功怎能快乐?正是这些不走寻常路的成功“逆袭”,真正彰显了教育的回归。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