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要不要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9日 22:21   新浪教育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该不该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往大里说可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中国的法律很多时候无法执行,比如打了孩子,警察要真把父母关起来,谁来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长被警察带走,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不过家长要明白,法律规定不能打孩子。

  其次,中国家长打孩子,往往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控制自己,情绪激动不能自持。家长打孩子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打孩子就是对孩子的虐待。

  第三,家长为什么敢打孩子?是因为家长知道打孩子没有后果,因为孩子不能反抗,家长打孩子其实就是标准的“恃强凌弱”。你在街头看到很多人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你会上去打他们吗?也许不是你不想,是潜意识里不敢,因为你可能打不过人家!

  第四,中国的家长打孩子,有可能是“实在拿孩子没办法”,只有动手了。因此大量家长打孩子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第五,中国家长打了孩子以后,往往会后悔。看着被打的孩子泪眼婆娑、伤痕累累,哪个做爸爸妈妈的不心疼?!打完后悔,转眼又忘,下一次又是如此,何苦呢?

  综上所述,孩子不应该打。关键是要明白,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

  【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父母就是把我打好的”,“孩子不打不行”……家长们需要仔细思考,其实两种“打”有本质区别。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而且把孩子“打优秀”了,但现在有很多父母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

  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长很少因为“才华”打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德行”打孩子。“出去欺负小朋友了”、“故意砸人玻璃了”、“扎老师的自行车轮胎了”、“和父母顶嘴了”……这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招来家长的“打”,孩子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出错”、“分数考得不好”、“字写得不认真”等原因被打。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家长基本上都是因为德行不好、做人不好打孩子的!

  看看现在,很少有家长因为孩子们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等德行问题打孩子,而学习不认真、成绩退步、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等才华和学习问题,成为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

  德行不严,做人“凸”出来,孩子可能成为“缺德”的孩子;学习努力,但做事“凹”下去,孩子可能成为无用的孩子。德行不打不“凹”,学习越打越“凸”;做事“打”了反而不会做事,做人不“打”不会做人。

  很多无知的家长,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你抡胳膊扯袖子准备打孩子的时候,应该先想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其实打孩子,何时打,怎么打,打在哪,是有整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孩子,否则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第二章  平等与尊重原则——根本的原则

  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一个原则。良好融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平等对待的基础上,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摆布孩子,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平等与尊重原则:孩子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他是属于全社会的!】

  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如果家长能真正掌握这个原则的话,我相信家庭中亲子关系一定是融洽的,沟通一定是畅通的,孩子也一定是自信和阳光的。然而这个原则却是中国家长最难做到、违背次数最多的一个原则,也是孩子出问题甚至成为问题孩子的根本原因之一。

  尽管大部分家长嘴上都会说“我和孩子很平等啊”,“我真的很尊重孩子啊”,也有很多家长形式上非常“尊重孩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很多中国家长根本就没有尊重过孩子,没有真正和孩子平等相处过。更为让人想不明白的是,不少家长把坐下来喋喋不休地和孩子讲道理当成对孩子的平等与尊重。

  口头上的尊重不是尊重,形式上的平等不是平等,讲道理更不是尊重和平等,真正的尊重和平等是要“用心”的,是别人能感受到的。下面这几句话请家长多读几遍,仔细想想其内涵,如果家长能真正理解,不是嘴上说说的话,那一定能成为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好家长。然而,很多人想不明白,因为观念很难改变。

  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孩子因我而来,不是为我而来,他不是我的私有财产,他有自己的社会使命,他是属于全社会的。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把孩子带到世界上,但这仅仅是血缘关系而已。孩子不是为父母而来,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社会使命,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掌握更多的技能,走上社会以后能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没得着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他想让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孩子的感情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伤害到孩子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倾听,而不是苛责与批评。这也是我做得很欠缺的。

  ——陶行知先生

  平等和尊重的前提是“相信”与“信任”

  平等和尊重的前提是“相信”和“信任”。家长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不论出现任何问题,我的孩子一定都能完美解决”。

  从事家庭教育工作以来,我每天接待大量认为孩子有问题的家长,其中女性居多。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严父慈母”模式不知从何时起已经转变成“严母慈父”模式,我发现众多的家长尤其是母亲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有两个让人不安的现象:

  其一,家长很焦虑,对自己根本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总是焦灼地说“我可怎么办?”,“老师,你帮帮我吧”,“我实在没办法了”……

  其二,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逐步好起来,在孩子出问题的第一时间不是想怎么办,而是不断给孩子贴标签,“我的孩子很笨”,“我的孩子很不听话”,“我的孩子怎么说都不会有用的”,不时和孩子抱怨“我容易吗?”,“你就不能长进一点啊!”,“我怎么就生了你这样的东西”……

  我想在此忠告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是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行,相信孩子一定行!否则的话,问题非但解决不了,反而可能越来越严重。

  中国有句老话“想什么有什么,怕什么来什么”,很多人说这是“唯心”的,是“忽悠”人的,其实不见得,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适合!优秀的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问题。很多孩子出问题或问题升级的原因来源于家长的不自信和不信任,“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以上论点。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