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 14:33   新浪考试

  三、 对立统一规律

  (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 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 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有多种表现方式,主要的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概而言之,同一性有两个含义: 一是共居,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①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为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如果相互依存的条件改变了或不存在了,那么双方的依存关系就会破裂,旧的同一性就会转化为新的同一性。②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因为运动和发展是绝对的,而运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来自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性;这说明,矛盾斗争性虽然也受条件限制,但是它能打破这种限制,把发展的趋势贯彻到底。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系的。①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斗争性也总是和同一性相联结。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

  (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1. 理由与根据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它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依据,矛盾着的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一旦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双方地位便发生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就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事物发展的实在过程。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的理由。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1) 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 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推动事物的质变。

  3. 矛盾转化及其条件

  (1) 矛盾转化的含义: 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新矛盾代替旧矛盾,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表现。

  (2) 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任何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自然界的矛盾转化及其条件是自发的;而在人类世界中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解决事物矛盾的转化,都需要研究矛盾转化的条件并创造一定的条件。

  4.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1) 含义: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

  ※(1) 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2) 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意义。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科学划分的依据、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2) 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语,“都是一般”就是含有一般的意思);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 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2) 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

  (3) 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个重要哲学基础。

  (五)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1.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丰富的关于矛盾的辩证法思想。概言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肯定事物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如史墨的“物生有两”说,王安石的万物“皆各有耦”说,以及程颢的“万物莫不有对”说。

  (2) 论述矛盾双方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如史伯的“和实生物,同而不继”的思想,老子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的矛盾转化思想,孙子的“奇正相生”说,王夫之的“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思想。

  (3) 提出正确对待和处理矛盾的态度和方法,如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中庸》中提出“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原则。

  2. 中国传统哲学中矛盾观的现代意义

  (1) 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与唯物辩证法思想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以及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

  (2) 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谐统一的矛盾观和中庸之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以及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家庭的和睦相处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主要分歧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2)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 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

  (3)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辩证法,必须注意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七)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它坚持用联系全面的、发展的、矛盾分析的观点看问题。

  (1) 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种要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 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全面的,由联系的普遍性可以推出发展的普遍性、永恒性、全面性。

  (3) 发展是有过程的。

  上述理论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它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观点。

  (2) 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3)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体现了发展过程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上一页 1 2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2 2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