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专家称培养现代公民需重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2月21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新浪网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新浪网教育频道独家网络支持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成功举行。专家、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及企业界等社会各界人士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明确改革的方向与目的,“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需要高瞻远瞩,需要确立新的教育理想和明确的目标模式。”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代替广大学生说:希望新的体制可以对我们稍微温柔一点,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哪怕是多一点休息时间,我想这样的话,中国未来的人才一定更好。”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是学生关于教育改革的声音首次出现在公共视野。作为利益直接相关方,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学生的声音一直是缄默的。本次会议上,参会的海淀实验中学的两位学生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代表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于更美好的教育的期待。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所以我国教育方针做出必要调整,就要看到这些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与会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亟待更新、升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发言中提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建立以“公平的发展”为特征的新的教育发展观。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更新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新的教育方针应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可改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应将公民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教育等等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未来的中国教育需要培养合格现代公民。”北京教育科学院院长时龙认为,我国教育目标方针,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全民教育、终生教育、公民教育等重要的教育基本理念,需要体现新时代的精神,其中“做一个什么样的公民”是一个涉及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严峻问题,需要将塑造培养现代公民上升为国家意志。
培养现代公民,更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传统文化公益组织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提出,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与传统文化割裂。逄飞建议,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在体制上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与体制内教育结合的制度空间。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来自北京、福建等地家长的热心参与。其中教育评价尤其是高考成为家长们关注的主题。高考改革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有家长提出了每年举行2-4次高考的建议。此外,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参与了本次会议,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据悉,围绕《纲要》的制定,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还将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在内的社会力量就教育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形成政策建议提交给《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领导小组,供决策部门参考。
精彩发言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