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十八期教育沙龙:媒介素养教育(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7日 17:06   新浪教育微博

  主题:媒介素养教育

  时间:2012年4月29日下午

  地点:朴道草堂书店

活动现场活动现场

  主持人:首先欢迎大家来参加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这期教育沙龙。这期沙龙的名字叫做媒介素养教育,我今天来的时候其实在路上想,其实这个主题可能跟今天关联不是特别大。我觉得其实今天应该做一个关于环境的一个素养教育,因为其实今天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北京天气的情况,但其实我知道杨老师在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教育政策的倡导,他们这个沙龙每个月开一次,每次选的主题其实都是跟现在中国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有关系。我觉得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肯定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所以我们不妨听听以下几位老师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我们今天很高兴地请到了几位老师,第一位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卜卫老师,第二位老师是清华大学(微博)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老师。第三个是中国传媒大学(微博)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的教师张洁博士。还有一位是我们中国儿童中心教育活动部的部长王秀江博士。

  因为我本身做媒体的,我现在就职于二十一世纪经济报,不是研究院的媒体,我本人做教育报道有几年,第一次说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个人比较吃惊的,我做媒体八年时间从来没有想到有一个媒介素养东西,可能身在其中。但是我相信今天几位老师能跟我们讲讲第一什么是媒介素养,第二这个素养对一个儿童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教育来说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我相信诸位老师能够跟我们分享一些很精彩的观点。第一位有请卜卫老师。卜老师这个题目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赋权青少年。好大的题目!

  卜卫: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研究,这个研究大概是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现在我对这个研究领域有一个概括叫做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赋权儿童青少年。因为刚才讲到好像是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其实每一个成年人,每一个记者包括在媒体供职的人都面临着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

  因为我讲的东西比较多,我可能说的比较简要。因为我们讨论到媒介素养教育大家肯定先关心什么是媒介,什么是媒介素养,什么是媒介素养教育,其实这三个概念一直都在变化,这三个概念没有一个固定的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其实媒介以前大家都觉得媒介就是有媒介组织,采用一定技术,拥有大规模受众,这是大众传播的一种标志,比如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DVD、电子游戏、广告、互联网等。现在媒介传播被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从人际传播比如手机到大众传播,它的特征就是新媒体增加了受众用户对媒体的控制和参与程度,比如说网络电台,比如说CD-ROOM、DV、手机短信等等。

  其实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青少年的使用改变了媒介的定义,青少年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前说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受众,其实在青少年使用的媒介当中我们知道有大众媒介和小众媒介,小众媒介有网上贴吧、手机短信、QQ群、微博,怎么用QQ群来建立自己的互助网络。我们也看到从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经营方式我们可以把媒体分成主流媒体和另类媒体。青少年的另类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像童谣、青少年的摇滚文化、贴吧、视频、网络广播电台、艺术节等等。我一会儿要去的就是一个艺术节,我们在那儿观摩青少年的亚文化,这是一个青少年文化的一个交流场所,青少年比如他使用的主要媒介产品是流行音乐,在网上有一个虾米专门下载音乐,在音乐节上所有的虾米都可以在那儿见面,他们可以在一起,你也可以看到他会带一个三道杠,但是从去年大家都带五道杠,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是对新闻的一种反映。

  其实在这里面有很多的社会表达,这是在云南的在打歌,少数民族民谣的专场,这是媒介,什么是素养?素养的本意是识字、有文化,阅读和协作的能力,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隐身为具有使用媒介和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很多的研究者认为,在现在的时代就像具备识字、阅读写作能力一样,是个体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的专家会概括为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在新媒体大家越来越强调你有没有传播你信息的能力,互联网能不能成为一个民主建设或者社会表达的一个平台。

  其实在这里做研究,一个最挑战性的问题是这个素养,或者这个素字是谁定义的,谁制订了这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以哪个阶层的经验为基础的,会对谁有利,这是一个非常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我看到很多关于国内的关于媒介素养的调查报告,结论就是一个,就是素质低。我就考虑什么样的标准,比如说他会说农民素质低,白领素质低,大学生素质低,青少年素质低,所有人都是素质低,我们需要媒介素养教育。但是素质低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在这里面就有很多的讨论,比如我觉得我可以引用一个小学课文里面有一个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绕过假山,假山是城市孩子的经验,不是农村孩子的经验,我们也知道我们大多数儿童生活在农村。在这时候老师要讲课文的时候就会觉得农村孩子真笨,连假山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他觉得真山不是知识。

  所以我们在讨论媒介素养标准的时候就特别重要,比如有的人做完调查,就会觉得农民的素质真低,因为他不会上网,他没有上网的意愿,但是上网对他意味着什么?对改变这个社会结构,或者改变他的生存现状有什么作用。所以我们也看每一个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是增长了哪一个阶层的权利,这就是对素养的定义是一个非常挑战性的问题。

  其实刚才我说了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个不光是媒介的定义和素养的定义它在变化当中,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解读。媒介素养教育也在变化当中,有很多专家做了分期,我用的是贝克汉姆的分期,一开始是抗拒阶段,抵抗大众文化,特别是电影突然让青少年看到了色情暴利就会对青少年有不好的影响,以前看不到的,就只是阅读,到五六十年代就觉得这种抗拒是不对的,就开始了文化研究,肯定了大众文化其实也是文化的民主化,每个人不能说高雅文化,所谓的芭蕾、歌剧就是高雅的,然后大街上比如老大妈在扭秧歌就是低俗的,其实这两种文化价值是一样的。其实它是对大众文化的一个反思阶段。到七十年代有一个荧屏教育,因为七十年代就普遍地有了影像,影像制造了很多迷思,比如说男的应该干嘛,女的应该干嘛,我们叫性别迷思,大家有很多迷思,比如黑人是什么样,警察是什么样,所以是一个去迷思化的时代。八十年代以后,就发展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一个时期,这是一个教育时期。贝克汉姆说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媒体和儿童关系的理论发生了变化。早期我们叫保护主义,试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武装青少年对抗大众媒介,每当新媒体出现的时候,媒体素养教育都会当作预防接种的手段,在这个时候媒体对青少年带来的好处和快感就被忽略了。在某些例子中媒体可能会造成的伤害被夸大,比如媒体报道的时候,从来不会说网吧或者新媒体给儿童带来了一些好处,我们说的比较少,也会说。但是更多的知道网瘾,以前有点电视瘾,有电子游戏机瘾,但是从来不知道电子游戏帮助青少年做一些治疗,帮助儿童做一些智力方面的挑战,我们更多地考虑伤害,其实2003年我们私下叫妖魔化网吧运动,就是关闭网吧,这种保护主义的理论,我记得以前有的地方就是让青少年一起宣誓告别电子游戏,告别网吧或者最早是最好不看电视。

  这种保护主义的理论基于如下媒介和儿童观点,第一他会把媒体看作单一的意识形态或信念的承载物,或视为具有相同伤害力或缺乏文化价值的载体,但现在我们都知道不是这样,我们看电视剧,我们看新闻,我们也知道要勤俭节约,但是我们看了广告要知道要消费,赶紧消费,有钱就买,你值得拥有,它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里面,不是一个单一的意识形态。第二就是媒体有可能将错误的价值观加中于被动的人身上,好像青少年都是被动的,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两个观点受到质疑,这就是为什么媒介素养教育观念有些变化。

  现在的媒体素养教育不再必然地与学生的媒介经验对立,不再认同媒体必然有害,青少年必然被动受害的观点,相反在这个领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的观点,就是学生既有的媒介经验和非教师教学的媒体诠释为出发点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在于发展青少年对周遭媒体的了解和参与,使儿童青少年有能力对自己行为做出有益的决定,因此媒介教育不是一种保护,而是一种预备,成为民主公民素养教育的一部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