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宗瓦:大数据时代留学行业应突出引导作用

2014年11月28日12:08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步入“黄金期”,而截至2014年11月,我国教育App总数量已超过7万个,约占全国APP市场份额的10%。站在转型期的路口,移动互联时代的在线教育将走向何方?教育用户应该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APP产品?11月27日,第七届新浪中国教育盛典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盛大举行,全球教育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共同聚焦“指尖上的中国教育”,并现场发布了我国第一份全面、系统的教育APP测评报告。以下为对话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的访谈实录: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

  主持人娄雷[微博]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继续关注2014年教育盛典的访问。接下来的时间当中,我们将会认识我们的老朋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老师,先跟大家打声招呼。

  宗瓦:各位网友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娄雷:今天的主题是指尖上的教育,移动互联网。您是这方面的多年的专家,有人说,之前的出国留学[微博]中介是因为信息不对等才催生了这个行业。互联网走入千家万户,中国学生对国外的情况越来越了解了,会有很多机构很害怕。从您这儿得到的信息,这样的信息透明化是加速了中介机构的灭亡,还是催生出了一批优秀精致的机构呢?

  宗瓦: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在获取信息已经不成问题的情况下,现在更多的特别是要留学的学生和家长[微博],对甄别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没有用,或者是怎么取舍,我们到了智慧留学的时代。怎么样把你的留学方案做到最好,适合你本身,这个确实是需要专家来帮助你一起来分析你的情况,你家庭的背景,个人兴趣,想去哪个国家等等的信息。应该说对于留学中介机构,或者是参与这方面服务的人员,要求更高。

  还有一个,别人的成功模式,不见得就是你的成功模式,是不是具有这种参考性,也是要来分析的。往往我们有一些学生和家长盲目跟风的情况比较多一些。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更需要有专业人士来更多的提供一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这个是给留学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持人娄雷:有很多中介,像咨询机构很会利用大数据,中国学生到国外之后,他的手机客户端的情况,知道了学生去过哪些景点,怎么样读得书。然后再回来给其他的学生以意见。我听说前几天有新闻说有白皮书的发布,您觉得在日常的经营过程当中,哪些数据是值得大家留意的?

  宗瓦:大数据的时代,关键是你怎么处理利用好这些数据,处理数据还是需要由专家来处理,去掉没有用的数据,直接把最需要的特别是要有指向性,我想解决这个什么问题,利用哪些数据。对于留学行业来说,可能更多的还是要分析各个学校,各个项目,甚至有一些是老师提供的信息,很好的引导我们学生的留学。特别是现在国家也发布什么样的人才最紧缺,国家发展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培养成全球化时代的高端人才,往这种方面去引导。

  主持人娄雷:每年都会有国际教育展这样重大的事情,2015年有没有新的规划、亮点能提前透露一些吗?

  宗瓦:2015年,我们该会继续办好教育展,虽然是移动互联时代,但是面对面获取信息的权威性、直接性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对校方直接的代表,这种沟通,不是一个简单地去搜寻数据能解决的问题。这一块我们还是要继续办好。明年还有一个特点,我们还是继续主宾国,这次2015年是新西兰,新西兰国家比较小,人口比较少,高等教育的规模也不大,但是非常有特点。我们这次也是更多的让学生关注多元化的选择,不用集中在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根据数据,美国又增长了5万在校生。是不是都集中到那些国家去,我们也希望引导我们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全球的发展。因为中国今后作为一个大国承担了更多的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们的企业也要走出去,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对另外一个国家国情的了解都是很重要的成才的必备的知识。

  主持人娄雷:前几年出国留学人士越来越多,预计2015年甚至往后,什么时候会出现拐点呢?

  宗瓦:现在按照目前我们预测的规模,每年4万—5万人的增长。因为,从现在分析到高中的国际班或者叫国际项目也在增长,这些人基本上是不会参加高考[微博]的,也要出国。增长量未来3—5年内大概50、60万,人口的下降。当然我们还希望我们的高校办得更好,更有竞争力,多提供国际化的项目,国内读为主,出去做一些留学一年两年,也了解国外,这种结合的项目应该是更有吸引力。

  主持人娄雷:谢谢您接受我们简短的访问,谢谢。

文章关键词: 2014新浪教育盛典访谈实录宗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