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需求 共享教育阳光
---看丹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宣传材料
特色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内容。看丹中学的特色发展道路探索始于2008年,经过探索与思考,立足90%学生是随迁子女的实际,根据学生特点与发展需求把特色定位在"关注务工子女需求与发展"上,2011年5月,丰台教委批准了看丹中学“特色发展实验校”的申请, 拉开了两年特色发展试验新探索的序幕。
两年来学校创新管理,从教师评价、主题教育、教学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着力打造学校特色。
1.改善评价制度 提升教师幸福
基于学生流动性大带来的优秀生不断转走,冲击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学校调整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和办法。把学困生的成绩提高幅度、外地生源入口与出口点对点的成绩数据计算结果列为评价的重要依据,看教师的加工能力,提升教师的工作业绩,把考上示范校的班主任奖励从考取示范校人数改为达线人数,把随迁子女中考[微博]情况纳入班主任评价,这种变革有利于对随迁子女的培养和增加班主任的成就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
2. 主题引领课题 促使学生发展
依据学生动手能力强,各地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较为丰富;但对城市生活了解不足等,对未来缺乏有效规划等特定,三个年级组和四个教研组分别确立了本年级和本教研组的子课题,以年级主题活动为载体,引领课题研究,促使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初一年级:通过“谁不说案家乡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知家乡、爱家乡”的校本研究,主题班会、专题活动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系列活动。在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更全面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这既让北京孩子增长了见识,又增强了随迁子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二年级组:通过“北京我的骄傲”系列主题活动设计开展 “知北京,爱北京”的校本研究。系列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北京,融入北京。
初三年级组:通过“我的未来我做主”主题系列活动的设计开展励志教育的研究。初三一年中,始终围绕主题开展年级班级的纵横交错的序列化活动,从纵向,构建初三一年各个阶段的主题班会活动,主要是理想教育、责任教育、学习方法教育、考前心理调适,并且要使这些活动体现出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形成序列、交叉进行,并有所侧重。从横向开展励志教育系列活动、学法教育系列活动、心理教育系列活动和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能够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主题活动。
教研组也分别确立了自己的子课题:
数学组:初中数学“计算能力的养成的实践与探索”
史地政组:《小组合作学习》在史地政学科中的应用探究
理化生组:如何用实验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英语组:如何提高中低端生的阅读能力
学校参加 “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努力探索对学困生的干预措施,研究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途径,力争让课题实施的过程成为学生满足需求,改善行为习惯,不断取得到新的发展的过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2011年11月在全市的交流展示活动上我校作为典型学校代表发言。进入了2012年,我校把研究工作重点指向了班级文化建设这一领域,以初二年级组作为重点实验年级开始了“实施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质量“研究和实践过程。
3. 高效引领课堂 促进学业进步
针对家长[微博]没有要求,学生没有目标、没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实开始课堂改革,向45分钟要效率。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分批到衡水中学、杜郎口中学、永威中学、洋思中学等全国课改名校考察、取经。结合学校实际积极进行高效课堂的改革实验,2012年出台“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当堂训练、完善评价的四二零教学模式,选取初一(1)班和(2)班作为实验班级,期中和期末考试过后,我们惊喜的发现两个实验班的成绩要好于同年级的两个班,虽然目前还不能断然得出420就是高效的结论,但这也无疑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方向。
同时还在创设“走进看丹就找到家的味道“的特色校园文化,提供“自助餐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教育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看丹中学实际的特色学校创建途径,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教育目标。
看丹中学: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共享教育温暖阳光
“我们来自陕西的同学给大家带来一首《黄土高坡》,然后再跳一段安塞腰鼓。”在北京市丰台区看丹中学初一年级的一场班会上,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变成了学生们展示家乡特色的小舞台。这里90%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在看丹中学,学生们共享着首都教育温暖的阳光。
近日,丰台区特色发展实验校、随迁子女教育项目研究交流展示会在看丹中学举办,全区各中学的教育、教学干部和校长前来观摩学习。看丹中学2011年被批准为丰台区“关注务工人员子女需求与发展实验校”,2012年加入丰台区“随迁子女教育研究项目”。
近年来,看丹中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已接近90%。从2008年起,看丹中学在师生中实施为期3年的“读千古美文,创书香校园”经典教育诵读工程,诵读、书写《弟子规》《老子》《论语》等,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学校因此获得丰台区“校本课程优秀校”等称号。同时,根据外地生源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参加了“丰台区教育研究资助计划项目”中的“优化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践研究”等4项专项研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看丹中学在初一年级开展以“谁不说俺家乡好”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历史、人文、地理等,并制作课件在班会、午休等时间展示。这既让北京孩子增长了见识,又增强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初二年级开展以“北京,我的骄傲”为主题的活动,对北京的人物、风景、公园、博物馆、人文地理等进行系统介绍,辅之以参观、游览等活动。学校收集学生的游览记录、照片、作文等,进行评选、展示,并汇编成册。
在初三年级开展“我的未来我做主”的主题活动,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风采、能力以及过往的荣誉等,以励志、激发学习兴趣等为目标。学校还将学生的材料进行汇编,形成德育教材。
看丹中学校长李迎红希望,通过这种教育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学校创建途径,实现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教育目标。
看丹中学关于切实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典型做法
直面“流动性” 不放弃一个学生
——看丹中学“接收随迁子女工作”校长感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北京丰台区桥南地区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来此经商务工。我校所处的看丹地区是桥南地区仅存的几个“城中村”,村落式布局和相对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随父母迁居此地的儿童日益增多。因本地生源严重不足,学校从2000年开始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目前学校这类学生的比例已达到90%。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生活条件较差,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养成教育,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最让我们头疼的是学生的流动性非常大,他们经常这学期来,下学期走,给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流动性”制约学校发展
1.“流动性”影响学校管理工作
每个暑期放假前,学校都要确定好下一学年每个班的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以便让教师们利用暑期进行家访、备课等准备工作。但学生的流动让我们无法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班额设置和教师配置。新初一年级能招几个班、其他两个年级会走多少人,需不需要合班、拆班,这些必须了解的情况因为学生的流动而成为未知,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甚至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比如:学校为学生订购教科书需要先行垫付书费,但往往开学后会发现每个班都减员10人~20人,一笔办公经费就这样流失了。
2.“流动性”影响学校的教学成绩
一些在小学成绩很差但有潜质的学生,因被我们当成了“宝贝儿”,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优等生。看到希望的家长马上把孩子转回老家,准备让其上高中。2009年,初二年级学习成绩前30名的学生转走28人。这对我们的影响极大。
3.“流动性”降低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上述未知因素让教师在学期统测、在中考成绩中处于被动和劣势;让教师在教学分析中陷入盲动;让教师在评职评先中缺乏资本,甚至在分院进修时都出现了抬不起头的自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抓常规管理、引领教师团队建设等工作中面临一系列难题。
二、应对“流动性”的举措
在这种极其被动的教育形势面前,学校班子坚定地认为:文化引领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引领。
今年五月,学校申报的特色发展主题“关注外地务工子女需求与发展”的项目研究方案被教委审批通过,授予了我校特色发展项目实验校的称号。全校在特色发展理念引领下,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教育肩负着提升民族素质的使命,应该关注最普通的人们的需要。提升务工子弟的素质,受益的将不仅是他们本人,还将惠及他们的家庭。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现实的和谐稳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能让这些孩子们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具备了基本的公民素质,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培养好最底层劳动者的素质,远比培养白领后代的意义更加重大,用我们的努力,用教育的力量,帮助弱势群体的子弟改变命运,以此来提升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可和自信,增强使命感和自豪感,从而敬业、乐业,幸福快乐地教书育人,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
针对学生流动性大、基础参差不齐、行为习惯不规范等问题,我们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研究学生特点,寻找有效的“教育点”
我校学生家庭多是做小买卖、收废品的,全家蜗居在几平方米的一个狭小空间里。孩子们缺人疼少人爱,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不好,但他们勤劳听话,动手能力极强,懂得知恩图报、善待他人。他们看到家庭生活的困窘,极其渴望改变命运。于是“教育点”就产生了:我们开展心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开发校本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夯实教师的基本功,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为学生进行生涯设计,为其谋划在北京的出路和发展渠道。同时,这些发展点也兼顾了本地生源的发展需求。
基于学生流动性大、养成教育不连贯的问题,从2008年起,我们在师生中实施为期3年的“读千古美文,创书香校园”经典教育诵读工程,每天用10分钟来诵读、书写《弟子规》、《老子》、《论语》等,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为孩子们打下有益其一生的道德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我校因此获得丰台区“校本课程优秀校”等称号。
基于外地生源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我校参加了“丰台区教育研究资助计划项目”中的“优化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践研究”等4项专项研究,以期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们将学困生的教育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加入了北京市学困生研究学会,教师们与专家一起开始艰辛的研究之路。
2.针对学生优缺点,开展多种活动
在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优势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他们动手能力强,各地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较为丰富。于是,我们就在初一年级开展以“谁不说俺家乡好”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历史、人文、地理等,并制作课件在班会、午休等时间展示。这既让北京孩子增长了见识,又增强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根据学生对城市生活了解不足等特点,我们在初二年级开展以“北京,我的骄傲”为主题的活动,对北京的人物、风景、公园、博物馆、人文地理等进行系统介绍,辅之以参观、游览等活动。学校收集学生的游览记录、照片、作文等,进行评选、展示,并汇编成册。这即可以让北京孩子大显身手,又能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长见识。
本着“校际合作、开拓思路、广铺学路、解除忧虑”的发展目标,我们在初三年级开展“我的未来我做主”的主题活动,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风采、能力以及过往的荣誉等,以励志、激发学习兴趣等为目标。我们还将学生的材料进行汇编,形成学校德育教材。
3.正视学情,改善教师评价机制
学校面对学生流动性大给教师职业成就感带来的严重冲击、新的工资政策规定不能发放绩效工资外的任何津补贴等现实情况,努力调整评价教师的内容和办法。在孕育了九个月刚刚出台的学年奖20%的方案中,充分体现“项目设定彰显办学方向,评价内容呈现多元构建,基础目标努力可以争得,突出业绩给予突出嘉奖”的分配构想,在价值800分值的公共奖励部分设立了考勤奖、上交材料齐全奖、年度考核合格奖、责任奖、美化校园奖、人际关系和睦奖、平安奖、遵守道德规范奖八个底线要求,让老师产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进取感;拿出10%的比例用于各种获奖,特别加大了校级奖励的力度,让教师在小小的看丹享受获奖喜悦。同时设立了“我与学校共奋进”谏言献策奖,每月向全体教职员工征求意见,凡提出对学校发展建设性意见并在校行政会上予以通过执行的,按对学校产生的影响作用程度给予一定等级奖励,让群策群力的民主风气在校园浸润。
三、“流动性”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思考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学校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习、生活中的需要和困惑。发展学校特色,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我们必须研究学生,摸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成长规律,通过挖掘他们身上的优势,诊断他们成长中的劣势,分析现象背后的成因,在学校制度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摸索出一种符合这些学生特点、关注其真实需求的特色教育模式。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教育实践,一是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特色学校创建途径,建立符合这类学生需求与发展的学习体系,努力形成适应其需求与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关注学生需求、乐观向上、积极主动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三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增强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幸福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是逐步修改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开展相应的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制度,逐步形成符合特色学校建设的校本教材,将学校打造成一所有特色的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服务的公办学校,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教育目标。
看丹中学
2012.2.29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