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校长康健谈《张伯苓》观后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8/18 15:18 新浪教育 | |||||||||
康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也是看了《张伯苓》以后很受感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学的校长,有一种感动、震撼,确实有很强的冲击,让我们不得不反省,甚至愧疚。看到这么一个高大的形象,至少从我个人的感受,是非常感谢摄制组能拍这么一部好片子。
张伯苓和那一代知识分子为现代教育的开启、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社会转型最关键的时刻,他们知中国,在中国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我想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作为当时教育总署,实际是教育部长,两任北大的校长,在当时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当中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身体力行,在开办新学当中,张伯苓、陶行知这样的人,在实践方面使得教育制度充满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他们的理念至今,我们应该承认他们对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刻,是我们今天常常不能企及的。现在我们经常会抱怨我们自称泱泱大国50多年,没有再出教育家,我们甚至也在想没有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我们也没有出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老舍这样的大家式的校长,大家也提出了很多问题,甚至也在想我们出了很多高分生,我们拿了很多国际金牌,但是我们确实还没有培养出称得上我们社会的精英、领袖、大家的人。前面几位老师从艺术方面,从教育方面讲的,使我想到两个,50年代在院系调整的时候,受到很大伤害的是清华,当然当时很多人希望把它改成水土学院,但是清华国学当时是最强的,为什么做出那样的决定,肯定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现代教育,几乎可以说把清华耽误了,尤其是人文学方面。清华现在在力图恢复,但是王国维那一代人开创的国学现在可能很难。因为理工科可以靠突飞猛进,但是文科、艺术类的一定需要时间。我前不久到了西南联大的旧址,我的一个朋友在那里做副馆长,陈晓亚副部长当时到了西南联大,拨了一笔钱抢救和保护西南联大,当时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保护的非常差,除了不是原状的教室,西南联大非常惨,所谓中国历史上培养了那么多优秀大家的高校,但是今天我们没有好好开发它的资源。 我翻蔡元培先生的传记和文献的时候,知道他走访了天津,去天津的次数非常多,访问了很多学校,可见当时南开和天津的经验,对蔡元培确定中国教育制度的时候,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个片子里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张伯苓作为大家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的完美的契合,中国教育家的完美的形象,使我感受到一个是感谢,一个是使我们更有信心地应该有一批作家、艺术家去挖掘这样丰富的资源,陶行知先生、蔡元培先生、西南联大,这些如果讲起故事,如果拍起片子,都会非常生动。而且现在好多人不认识张伯苓,当然也不认识蔡元培,我们这些人都是后代,至少我们通过学习历史知道,所以现在在这个时刻,我觉得用这种形象的方式来把他留下来,可能具有长远的意义。 这里边还谈到当时办西学的时候很重要的争论,科学技艺之争争论了很多年,这个片子里其中一个片段就是有的人认为把西方的东西拿来,就会把中国的东西毁掉。但是蔡元培先生说你知中国你才能为中国,你超越西方才能发展,那些东西恰恰代表了现代发展,吸纳了西方的东西,没有把中国的东西丢掉,特别是民族的东西没有丢掉。今天我们在教育制度改革的时候,教育部其实也饱受争议的困扰,我们这些人也算海归派,我们从国外的时候是要为中国服务的,我们敢说我们继承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的传统,是不是现在教育改革受到外国东西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濒临危险。很多人拿来主义,把很多简单的东西变成别人不能理解的东西,固然代表了一部分人学习西方的教育和方法,总结了祖国的知识分子在教育方面还是希望吸纳教育理念,把爱国的教育发展起来。 我看了张伯苓先生的办学,感到现在有的像是丢了精神一样,你说爱国主义的东西有没有,我们天天升旗,但是孩子对祖国的东西越来越淡了。教育界看了《张伯苓》以后,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兴奋更激动,最近这封信在总书记那儿批示以后,中央也好,教育部也好,都做调研,大家在想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前不久我在会上说过这样一个观点,理论界现在争论好像没有什么起色,如果有另外的语言能表达一种教育,我觉得可能会对教育内部的争论产生一种力量。所以我看了《张伯苓》以后,是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表达对教育的理解。所以现在学教育的人,或者是搞教育的人,从这个片子里受到一些启发,我自己觉得作为一个校长确实受到的困难,刚才提到500银票入学,现在用权,用钱入学的可能比当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我们这些做校长的看到这个,当时我看到这个老觉得是不是那个场面太现代了,当时的语言是不是和这个不一样,因为我不知道编剧挖掘素材都是什么的,那个场景很像我在办公室接待一些企业家或者是一些有权势的人的时候一种交易,拿了不管是条子,还是银票,说校长我孩子上你这儿上学,分差点,你收了吧,我多给点钱。这是现代的场景。但是在片子里看到500银票的场景如此雷同,特别和今天现实相符,能产生一种共鸣,所以看到这个片子所有的内涵和产生的影响,可能真是不局限于教育或者是不局限于南开。比如说使学校成为最干净的地方,说起来也是现代学校里面受到权势或者是金钱影响,似乎不那么干净。现在看到张伯苓先生说的不能为了钱而坏了规矩,不能为了富家的子弟,还有一些人对新教育的反对等等,说明当时这些知识分子,这些教育家他们所建立的教育体制,心目当中是有主心骨的,他们不会为他人所动,而且他们也不会说拿西洋的东西毁掉中国。所以在从书院向学堂转换的过程中,张伯苓这些人应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很高大的人,而是很平凡很亲和的人。 我们做老师的做校长的也在想,如果第一天和孩子认识的时候,就像张伯苓先生带着他们到天津大桥上看一看,讲讲故事,给他们激励,可能比我们在学校里那种简单的开学典礼的套话、官话有价值的多,他这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看了这个片子以后,希望有机会重放,同时希望再挖掘那一代知识分子,那一批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同时我特别希望能够关注西南联大的历史,关注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也希望搬到荧幕上,让更多的人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