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南开之父张伯苓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谈感受

http://www.sina.com.cn 2005/08/18 15:18  新浪教育

  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评论家)

  张伯苓校长是我们文化界、教育界非常尊崇的一位人物,应该说他的历史地位,是不是可以说横跨现代文化的三个领域,现代教育领域、现代艺术领域、现代体育领域。我看到的一些材料,张伯苓先生在现代教育方面、教育史上一定会被写入的,特别是对于现代教育,刚才振天少将也说到了这是我们全国瞩目的,任何一个家庭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身在
教育界,也深深体会我们肩膀上的责任。今天来的很多是大学、中学的领军人物,也特别能体会到。关于教育方面只说这一两句,他在中国现代教育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的。

  第二,就是现代体育。此外我看到一点材料,张伯苓对于中国的现代体育也是很有贡献的,比如说他就是申办奥运第一人,这点是具有非常独特的一种价值。因为不是我的领域,完全陌生,不能多说了。

  第三,现代艺术。这点是从80年代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给我分工,让我搞现代戏曲研究,在这个时候接触到了张伯苓先生,从80年代到现在主要还是不断地在讲这方面的课程,或者说指导这方面的学生,也离不开张伯苓先生的南开话剧,他在这方面是具有非凡价值的前辈。当然他还是一位非常坚强的反法西斯的斗士。我没有看完全剧,最后希望想看完全剧。他在反法西斯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人脊梁的精神,对于民族,对于国家的匹夫有责,如此正义凛然,面对开到胸前的坦克毫无惧色,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脊梁所在。

  关于中国戏剧部分想多说几句,我写过一本书叫中国话剧史略,由夏衍先生写的序,这本书出版在1990年,里面有一个专门写了南开的话剧,有万把字。我当时详细摸了一下南开的历史资料,发现张伯苓先生太了不得了。人们常说中国话剧起始于中国

留学生在日本办的春雷社,但是这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中国的话剧实际上创始于南开。我认为中国的话剧可以看作有两个源由,一个主流。主流应该说是新型的戏剧样式,从欧美进入日本,作为中介,进入中国。但是我认为就南开新剧而言,它是由欧美直接输入中国的一个原版,这点也是不可否认的。所以我们现在一说就是春雷社,就是日本来的,其实不然。张伯苓先生在20世纪初,南开学校创立是1904年,张伯苓先生担任学校监督,实际上是校长。在建立以后,他又去西方考察教育去了,到了西欧,在考察的过程中特别发现了戏剧在改良人性方面的特殊作用,于是1908年回国。回国以后亲自指导师生们编和演戏剧的活动,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1909年春雷社在日本演话剧的同时南开开始第一次演出话剧。1909年张伯苓先生在南开举行了第一次话剧演出,剧目叫用非所学,而这个剧目是张伯苓自编自导自演的,不仅自编自导而且自己主演。这部话剧带有揭露性,讲了贾友士一心探求仕途,最后千方百计地往上爬,对他进行了一种嘲讽,揭露了世间的丑恶。现在来看这个剧,有些原始资料可以查到,看到这种演出和作品,还是比较粗糙的,但是确实是中国用白话演话剧的开始,而且是北方话剧的一个诞生。张伯苓应该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贡献者,列入史册的意义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否认的。而就因为张伯苓这么看重戏剧的改良人心、劝化风俗的作用,由于这个认识,他亲自参加编剧、演出,粉墨登台,毫不犹豫。在我接触中国话剧的时候开始体会到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丰采。他对中国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因为他,南开话剧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校园戏剧历史上,查了资料,看到了南开的新剧团,前后历时40年,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一直没有间断,到了重庆还在开展。而且南开一开始建剧团就重视剧本创作,不是演现成的剧本,包括改良戏,就是文明戏,他们非常重视创建,我看到材料说每年学生的暑假,都会有一位教师带着几位学生住进天津的郊区写剧本,这个暑假一定写出几个剧本,而且一定在南开的校庆日演出。这样南开以自己的创作来走向社会。我看到材料,从1909年开始三年演了将近50个剧本,绝大多数是学生自己创作的。那个时候除了国剧戏曲以外,国内的新剧都是幕表式的,演员上台随便发挥,在上海这么大的舞台上,出现一个文明戏的主角到了台上以后问配角我下面说什么,出现了这样的

笑话。在南开不是,他们从欧美引进了严格的剧本制,所以演出是先创剧本,然后投入排演,然后公演。这个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当时鲁迅、胡适、梅兰芳专门到天津看演出,有一些有影响的报刊,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都对南开的剧本进行了评论。特别是胡适在新青年上专门发表评论讲南开戏剧,而且对南开戏剧做了具体的评价,最后的结论是“就我个人所知,这个新剧团是算中国顶好的了”,这是胡适的结论,是写于1909年的文章。所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有成效的话剧团。同时点点滴滴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第一是周恩来,第二是曹禺,而且周恩来和曹禺共同的是从南开开始的戏剧的爱好,终身不改,终身不变。为什么周总理在这么忙的情况下仍然请话剧演员到家里吃饺子?周演女主角就有十几出戏,南开的毕业同学录上对周恩来的评语是这样的,“君于新剧、由具特长,曾观南开新剧者,无不闻听之名”。而且周恩来在当时是南开剧团布景部的部长,这是周恩来。还有曹禺,他在南开读的6年书,他说:“新剧团扩大了我的眼界,我决定一生从事话剧,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演戏,怎样演戏,甚至如何写戏的种种责任。”他把南开看成戏剧生涯的摇篮。这样的史实说明张伯苓先生对中国话剧的贡献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非常独特,非常不可替代的。由于张伯苓这样的提倡和行动,他的弟弟张鹏春在南开任教,也成为南开戏剧主要的指导者。曹禺最初接触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张伯苓派他的弟弟到英国,临走之前把一本翻烂的书送给他了,曹禺就是从那个时候接触了莎士比亚。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张伯苓提倡话剧,强化话剧的社会功效,是这样一种出发点,这点跟教育完全是并行不悖的,甚至可以说是互相的一种促进,一种互相发挥作用的,互动的因素。南开那么重视剧本创作,也有一系列的创作方法、原则,关于戏剧的人物、结构都有一套说法,从这些方面我们看到张伯苓作为中国一代教育家,教育界的大师级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这样一种贡献,是从他的教育理念而来的,但是又在艺术领域开花结果,这是他自己没有意料到的。他从编到粉墨登场,是一种对民族的使命感,可是在艺术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这点我已经学习了若干年,现在仍然时常在理解之中。我觉得张伯苓是非常出彩的话题,可以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题目,我自己只是浅浅地接触一点点,这部《张伯苓》我只是看了浓缩的,特别希望看到全部。我听了刚才杨庆山书记说的,知道这个戏里面文化的含量很丰富,既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又是这个鲜活人物方方面面人格的体现,可能还是写人格,写人的命运。我想是这样的,这个再慢慢学习。先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