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的脊梁--读遇罗文的《我家》
http://www.sina.com.cn 2000/10/24 16:27 新浪文教
作者:关瑾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年五月出版发行的《我家》是一本家史,讲述的是一个七口之家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遭遇。一九六七年初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出生论》的作者遇罗克是遇罗文的哥哥,而在八十年代初因发表中篇小说《冬天的童话》、《春天的童话》引起争议的作家遇罗锦是遇罗文的姐姐。遇罗文为宣传《出生论》曾与一群志同道合者自编自印发行了七期《中学文革报》,这份报纸被称为“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大陆影响力最大的民办报纸”,后因遇罗克案两次株连入狱。他们的父母都是留学回国人才,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文革中更难逃迫害。他们一家人多舛的经历构成了本书的基本内容。作者从一九五二年一直写到获得平反回京的一九七九年底,通过详尽的描写、简洁而深切的议论向读者展示了那个是非颠倒、人性泯灭的时代里不同的人的种种发人深思的表现。
每每捧读与文革有关的文字,我都会为字里行间弥漫着的荒谬与残忍而感到揪心的痛。读《我家》时同样如此。但书中还有另外一些东西给了我更深的触动。
首先是遇罗克对世态冷静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他揭露真相、捍卫真理的勇气。“只要他看到不合理的事,就一定要说,哪怕有杀身的危险。他认为有比死更痛苦的事,这就是自欺和屈服於真理以外的东西。”这种洞察力和勇气让那些视谬论为神明和权杖的人汗颜,最终以“散布大量反动的言论”等莫须有的罪名“谋杀”了这位仅二十七岁的青年。不随波逐流,为真理无惧牺牲,这是每个知识分子甚至每个人应有的人生原则。
另外是遇罗文从一九六九年开始到陕北、东北插队落户的一系列经历。当木匠时被工具挫伤,返乡探亲的途中遇劫,第一个孩子因环境所迫送了人……一场接一场的磨难考验着遇罗文和他的家人,但是他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去当木匠、照相、放排、开办电焊厂,坚强而真实地生活着。
那是一个“革命”掩盖一切、埋没一切的年代:迷信“革命”,迷信“动荡”,尊严被践踏,性情被扼杀,生命只能在口号的海洋中随波逐流才可能卑贱地存在。但《我家》却告诉人们,始终有人在用睿智的头脑和坚实的脊梁在坚持着。刘心武在本书的序中写道:“我祈盼,新一代中国思考者和行动者,终能具备睿智的头脑和坚实的脊梁,离开误区,面对现实,稳健推进,揭开这东方古国闪烁着新辉的一页。”睿智的头脑和坚实的脊梁,正是遇家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一切言行的支撑点。作为“新一代的中国思考者和行动者”的我们,为了无愧前人的坚持,更应该努力使自己拥有睿智的头脑和坚实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