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入学政策解读之三: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

2015年02月10日18:29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今年寒假前夕,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六年级的祝泽琦同学成为一项“另类”国学诵读活动的首位体验者。在这项由北京市教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共同推出的“国学诵读”活动中,全市数十万小学生不论身居繁华的首都中心城区,还是家住偏远的山区农村,只要家长[微博]有一部智能手机,家里有一台能接收北京歌华有线电视节目信号的电视机,孩子们就可和家长一起随时随地通过电视学习国学经典,并借助手机客户端同步录音,传送到电视上播放,感觉就像唱卡拉OK一样。

  这是本市转变基础教育供给方式的一种新尝试,也是本市2014年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和家长对教育资源的“消费形式”和“实际获得”的一个缩影。

  打造教育新地图实现学生实际获得均衡

  2014年,本市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切入点,积极回应社会对教育资源的关切,大力加强市级统筹引导,一手抓扩大优质资源——做大“蛋糕”,一手抓资源均衡配置——分好“蛋糕”,打出一套深化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干部教师流动、优化选拔考试机制的“组合拳”,破解了多年来业界内外普遍认为无解的义务教育“择校热”难题,使教育公平从机会均衡向实际获得的均衡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首创学区制的东城区在2014年着力于全区统筹配置资源,全年新增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打造了4条优质资源带,建立了14对深度联盟校,使八大学区形成八个优质资源带。同时干部教师淡化学校身份,强化区域身份;学生淡化学校边界,在整体通道中联合培养。以“入盟入带一贯制”,即加入深度联盟校、进入优质教育资源带、建立九年一贯制实验校三条途径全面提升本区小学教育优质品牌;通过学校深度联盟、年级托管、小班化实验等大力发展优质初中。

  在西城区,则是将原有的4个教育集团,增加至15家,69所中小学成为集团校,成立6所高校及优质中学附属小学,集团统一教育理念、统一教学规划、统筹师资调配。

  2014年海淀区通过名校多校多址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如在北部地区,先后启用了清华[微博]附中永丰校区、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和翠微小学温泉校区。同时调整小学学区规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对优质教育资源较少的西苑学区和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海淀学区进行调整,明显提升了该地区整体教育水平。

  2014年在北京教育新地图上,遍布城区和郊区的一片片教育高地相继隆起。各区县推出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系列举措,正是为破解义务教育“择校热”难题、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最终目的是关注学生发展,实现由机会均衡向实际获得的均衡转变。

  基础教育资源重组并非“削峰填谷”

  回首2014年,本市基础教育实施的系列综合改革,已使众多学生和家长切实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始建于1957年的广安门外第一小学,原是西城区一所普通校,2014年却因西城“教育集团制”改革,摇身变成在北京颇有名望的北京实验二小的“广外分校”,这种改变令该校众多学生家长兴奋不已。优质校合并普通校,缓解了一大批家长的“择校焦虑症”。

  在东城区,花市小学原本也是一所普通校,2014年4月与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微博]实施九年一贯制改革项目,广渠门中学因此成为花市小学对口直升校。光明小学、板厂小学对口龙潭中学,龙潭中学又与广渠门中学实现了一体化。

  海淀区将车道沟小学、理工附小并入理工大附中,将206中学与群英小学合并成为十一学校一分校,彩和坊小学并入八一中学。

  事实上,通过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名优小学办初中、优质中学办小学乃至十二年一体化人才培养,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打通了基础教育学段“壁垒”,为本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据北京市教委负责人介绍,2014年北京市首次启用了统一的小学和初中两个入学管理服务系统,实施全市义务教育入学计划管理,全面取消了“共建生”,小升初“择校生”比例控制在10%以内。通过“强弱校深度联盟”、“教育集团”、“学区制”、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年级部制等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调配,坚决杜绝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和“以优择校”等现象。

  统计显示,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77.64%。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不仅绝大多数实现了就近入学,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家门口上好学”。这两个数据与北京向教育部承诺的201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比例要求已经大幅度接近。

  改革就意味着观念的碰撞和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此间也有一种观点认为2014年本市推出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系列举措是“削峰填谷”,导致高端优质教育资源被毁了。对此,东城区史家小学校长王欢作了回应。作为史家学区战略发展方案的制定者和主导实施者,在各个校区来回奔波已成为她的工作常态。王欢表示:“在推行改革的日子里,我愈发体会到这种合并是一种‘双赢’——不仅仅是让普通校的老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的机会,也为优质小学的老师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融通各类资源实现学生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

  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一年来,高端优质资源不仅没有被稀释,而且市级通过加大统筹,创新资源整合思路,充分调动基础教育系统内外各类优质资源支持中小学发展,逐步形成了“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外部引进,增量提升”双管齐下的优质资源拓展新模式,大幅度实质性地扩大了优质资源总量和覆盖面。

  在内部,整合教科研部门专业力量,启动市区教科研部门支持普通中小学发展项目。在引进方面,通过引入高等院校、社会力量等外部资源,带动一批普通中小学迅速提升发展,先后启动了高校创办附中附小、民办教育机构参与中小学学科教学等多个改革项目。

  5月6日,北京舞蹈学院与它所支持的西城区红莲小学等13所小学签署合作协议,拉开了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的序幕,业界将这项改革举措称为“高参小”。

  从2014年9月1日起,“高参小”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140余所普通小学实施,重点从一年级新生开始,采取滚动方式至2020年,并逐步普惠到小学其他年级。由来自北京20所高校以及国家大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等社会力量,通过在小学挂牌基地学校、特色学校、艺术家工作室、体育俱乐部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支持小学体育和美育的发展,确保体育与艺术课程每周总课时量达到10课时以上。

  这也意味着,今后更多的学生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能接受到高水平的素质教育、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享受到优质的体育和艺术教育。

  “高参小”模式的最大亮点和价值在于打破部门壁垒,穿越资源边界,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以此大规模地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在支持对口普通小学发展艺术、体育和科技特色之外,“高参小”改革也直指学科质量提升和教学改进。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微博]利用本校学科优势,参与朝阳区中小学英语教学改进,与周边10所小学牵手,打造区域英语特色品牌。

  而6月27日启动的高校创办附中附小项目,中国农业大学[微博]、北京科技大学[微博]等23所在京高校分别与海淀、朝阳、昌平、丰台等4个区县教委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设39所附中附小,惠及近5万名中小学生。

  目前,34所(占87%)附中附小已与有关高校制定并签署了合作方案并开展了实质性合作。海淀区万寿寺中学、万寿寺小学分别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微博]附中、附小,北外从整体发展战略、教师发展、课程共建、课外拓展、家校共建、资源共享、校园文化等7大领域全方位支持附中、附小。中央财经大学[微博]选派专业师资深入到农科院附小,开展日语、法语、书法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活动。地大附中从中国地质大学引入宝石鉴赏等五门选修课程。

  市教委负责人表示,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供应方,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非“削峰填谷”,也不在于一味强调区域和学校之间软、硬件的简单均衡、差异缩小,而在于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质资源的消费吸收,更多地关注其实际获得。2014年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贯穿了这条主线,2015年本市义务教育入学和综合改革将按照“巩固成果、完善制度、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更加关注学生和家长对优质资源的消费形式和习惯,更加关注其实际获得。

文章关键词: 北京中小学入学政策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