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2015年04月23日14:19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科技大学[微博]附属中学

  几年来,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立足学校的现状需求,从内部挖潜,提高教师职业幸福,营造教诲人不倦、爱校爱生的教育氛围,践行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课改理念,砥砺前行,在教育这片热土上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足印。2013年,韩英副校长代表学校在海淀区教学工作大会做典型发言,2014年,高考[微博]文科的升学率在学校发展历史上攀至巅峰,达到100%,学校的发展得到社区、家长[微博]和社会广泛认可,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它不相信眼泪,它与懦弱、懈惰无缘。”用这句话来解读学校当下的发展是非常贴切的。对教育的不懈追求,取得的育人成果,为学校带了新的发展机遇。2014年5月,在北京市教委主持下,本市17所学校分别与市区教科研部门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我校成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口支持单位。2014年8月,高等院校支持海淀区中小学发展签约仪式在海淀区教委举行,我校成为北京科技大学对口支持单位。

  学校为紧抓海淀进修学校和北京科技大学对口支持的契机,深入贯彻“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时俱进,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学校课程改革步伐,重新规划学校发展。学校以育人为本,借助海淀进修学校的教研专家资源,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堂研究,提高教学实效;借助北京科技大学的科技工程资源,以项目为引领,拓宽合作空间,加强课程建设,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追梦、铸梦和圆梦中,快乐体验,健康成长。

  一、凝聚集体智慧,重新调整规划,再谋学校发展

  为把握学校发展的新机遇,2014年10月,学校采用“岛主-蜜蜂”研讨会模,以“立德树人谋求发展”为主题召开了“干群诸葛亮”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学校的发展规划。

  经历了学习动员、头脑风暴、“岛主”会谈、专题讨论、总结汇报、凝聚共识等环节,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个方面的互动交流中,最大化地倾听民声,确立师生发展诉求的“最大公约数”,网罗民意99条,并依此形成10条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梳理课改成果、完善课程方案、提升课堂质量、加强队伍建设、文明礼仪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德育课程育人等十个学校发展项目,十大项目不仅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关注点,也是学校突破瓶颈、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项目实施采用扁平化的运动方式,每个项目设立一个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直接对校长负责,校长负责项目的全面管理和协调,原有行政部门做好保障服务。项目负责人组织成立项目研究小组,撰写研究报告,制定研究计划,这有利于吸引优秀教师跟进发展全过程,有利于激活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举全校之力统筹布局,协调发展。

  二、加强专业引领,促进专业发展,深化课堂研究

  进修学校的各学科教研专家,不仅有深厚的学科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有很强的专业发展前瞻能力,并能将教育理论很好地融入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科研究走向深入。因此,海淀进修学校的对口支持,加强了学校的专业引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化了学校校本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专业引领课堂研究

  2014年9月11日,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组织教研员全面进校听课调研,指导教学工作。教研员深入课堂,诊断课堂教学,与各学科备课组老师展开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活动,参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展开专业对话。 2014年10月30日,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亲自到校,带领教研员,结合9月的教学诊断问题,主持市区两级教研部门调研活动,为深化课堂研究展开深度研讨,白雪主任协助设计“基于单元设计高效备课下的课堂观察”量表,为诊断课堂教学提供参考证据,吴琼主任和王世东书记给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建议,同时,还建立了东部五校的联合教研共同体。

  在初中教学中,进修学校派白雪主任进驻学校,并担任副校长,负责主抓初中教学,同时还安排初中教研员,常驻学校,走上讲台,扎根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白雪主任深入课堂听课,参加不同备课组的活动指导,针对教学和教研问题,通过校级公开课,每周都要开展一次学法指导的研究活动。数学教研员薛忠俊老师在校初一(1)班任教,带动初中数学组的建设发展;孙铁岭老师指导初中英语组集体备课,并在学校上展示课。教研员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发挥的示范引领和专业带动作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带动了教学教法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以“域本教研”强化“校本教研”

  我们学校位于学院路东部地区,中学聚集,这些中学不仅办学历史相同,而且文化底蕴、教育基础相近,东部五校的联合教研共同体的成立,促使学校,能充分利用周边中学的课程改革资源,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大校本”教研为行动策略,参加各种联片教研活动,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不断凝聚校本研究力量。依托东部区域教研活动,在进修学校教研员直接指导下,数学组有侯海峰、时秋英、王晶等9位老师进行了市、区级以及东部区域公开课和研究课展示活动。英语组依靠东部联合教研共同体,举办了2节研究课展示活动。还有其他教研员都积极主动参加或指导了备课组的期中命题、一起阅卷分析、试卷讲评、集体备课等活动。区域教研加强了校际间的教研合作与交流,及时整合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实现校际间教学活动优势互补,由“域本教研”强化“校本教研”,使教育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引导老师在共同研讨中,集思广益,分享经验,取长补短,提升自我,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为了将信息技术高度溶于数学课程教学之中,初中数学老师在白雪主任和薛钟俊老师的指导下,将初中教材融会贯通,深入研究,把握初中数学教学关键节点的重点和难点,精选典型例题,录制80余节微课视频,上传到校园网,引导初中学生利用信息网络随时随地的自主探究学习,目前,已录制微课30余节。

  学校信息中心组织全体老师进行IPAD使用培训,利用IPAD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教师计算机,同时,接入Internet网,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查找学习资料,共享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高度融于课堂教学的自主探究学习。

  三、依托项目合作,整颗资源优势,加强课程建设

  北京科技大学对学校的对口支持,依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协同发展”的原则,以“项目合作研究”为引领,利用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工程资源、教授专家资源、优秀学生资源艺术体育资源等,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研究模式,创新了育人模式,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开辟学校发展的新途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优化课程方案”项目,从“第一课堂”入手,促进学校课程资源的再次整合,凸显“科技塑造人,艺术陶冶人”的办学特色。开展STEM课程研究,通过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和专家的直接参与,引入学科发展的前沿资源,推动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学科研究,指导实验室建设,提高科学学科的教研水平;借助北科大的科技工程资源,进一步优化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统整传统科技课程,推动机器人、汽车模拟驾驶、电子工程实践等科技课程深入开发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科技课程体系,带动学生的科技竞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凸显科技塑造人的办学特色。学校在2010启动了“琴棋书画”工程,几年来,努力实现教育对象的普及化、教育目标的去功利化,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北京科技大学的对口支持,让学校的艺术教育焕发着新的青春气息,科大的艺术专家的对口支持和优秀学生艺术展示,进一步丰富了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学校正在实现着“每一位走出科大附中的学生都能弹一首名曲,下一招好棋,写一手好字,画一幅好画”的艺术梦想。

  开展“中学生科研训练计划(MSRTP”项目研究,开辟“第二课堂”。学校初步成立中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团队,组织学生以小组单位,确立研究课题,配备本校学科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科技和社会发展动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2015年3月底,生物科研训练营学生兴趣小组进行了微生物基础操作探究——培养基的配制、倒平板、接种(稀释涂布平板法),明确各步操作的目的及原因,真正体验严谨的实验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2015年4月2日,生物和物理老师带着同学们到科大物理实验室参观,学会从物理的角度思考生物的问题,学会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也与化生学院化学老师建立联系,初步确立研究课题“含羞草碱的合成和药理学研究”。

  实施“学生成长导师项目”研究,打造”第三课堂“模式。根据科技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编制《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担任科大附中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的具体要求,选拔优秀研究生,组建了首批导师团队,建立工作机制。2015年4月9日,优选的16位研究生导师到校,由我校的北京市班主任带头人霍佳老师为他们进行了半小时的岗前培训,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进行初步交流,互留了联系方式。2015年4月14日下午,学生成长导师聘任仪式在科大附中国际教室隆重举行。纪世铭校长为即将上任的导师们颁发聘书。正式上任的导师们来到学生中间,同学们抒发着自己对于导师的期待,对成长的规划,导师们分享着自己成长的体验,畅想着未来的发展,共同策划牵手发展的愿景。

  四、整合外部资源,深入内部挖潜,提升自我发展力

  海淀进修学校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对口支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然而如何“把握机遇”,用好“用好资源”,学校积极从内部挖潜,激发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职业追求,在拓展了学生发展的途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形成自我发展的积极人生观,形成学校奋勇发展的合力。

  提升教师学科专业发展能力

  学校以教研组为研究共同体,以备课组为研究主体,开展基于学科的“基于单元或章节的整体教学设计”研究,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立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设立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细化研究目标,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研究进程,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教学问题,同时,各教研组、备课组以同课异构方式向全校老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并与同学科和不同学科老师开展授课、评课研讨,进一步深化学科能力的建构,促进教师在过程体验中提升学科核心研究能力。

  2014年,在北京市基本功比赛中,青年教师王晶分别获得综合展示一等奖和数学解题一等奖,侯海峰获得数学解题一等奖,金旭获得信息技术综合展示二等奖,张玉霞获得实验竞赛一等奖。2015年2月,范先荣老师在全市激烈的数学特级评审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

  引进高端资源助力专业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学科改革尤为引人关注,强调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不再单是母语学习,更是一种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的继承、民族情怀的激荡、民族精神的移植。因此,为提升语文老师国学素养,本学期学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微博]人文学院举办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时间为64课时,采用专题讲座、现场互动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通过撰写专题论文和现场答辩的方式给予结业,以期提高老师国学素养,滋润语文学科发展潜能。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需求,开发潜能,培养特长,使每位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目前,学校共计开设校本选修课程45门,包括人文艺术、科学技术、体育卫生等方面,既有学科拓展类,也有实践操作类,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拓展创新思维模式。学生通过网上选课,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提高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自愿、普惠大众”的原则,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我校的发展特色,落实素质提升工程和社会大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喜爱的活动中愉悦身心。为保证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学校不仅开设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课程,还开设跆拳道、篮球、足球、舞蹈、健美操等个性选修课程;学校利用无土栽培、植物组培、机器人制作、智能控制、心理教室等39间专业教室,同时,依托学生享3人/台计算机,藏书39册/人、电子图书5000多册和信息化、数字化、功能完备的图书馆以及建有数字校园网和电子图书阅览室等资源,设立科技教育社、文艺体育社、阳光心语社、生态环保社等4社26个社团,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社团活动;为落实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实现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学校制定了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方案,利用植物园、周口店古人遗址、科技馆馆、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清华[微博]大学[微博]以及周边社区等地方么月举行一次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

  对口支持已经成为学校深化综合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激发了学校的发展潜能,为教学研究注入了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方向,为学生发展拓展平台,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为学校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文章关键词: 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