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微博)之际,不少学生、家长以及学界人士纷纷对高考加分政策提出质疑。连日来,网上出现了“反对高考加分联盟”,截至目前已有数万人加入(据6月9日《济南时报》)。
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本是为了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然而,在某些地方,高考加分项目俨然成了某些官员、富人与教师子女的专利。在加分考生的挤兑下,就连高考“裸分”状元也落选名牌大学。如此高考加分政策不仅失去公正要义,教育功能也被异化。对此,有网友调侃说:“哥加的不是分,是特权。”
老实说,我并不赞成全盘否定高考加分政策。应该说,“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高考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分数论英雄并非教育的本意。但是高分加分政策执行情况太随意,让教育公平很受伤。看多了高考加分的特权与腐败,高考加分的公信力也大打折扣。
尽管当前高考招生体制已经掣肘了素质教育与不拘一格选才观。我们也听到了南方科大学生拒绝高考的教改声音,但是,“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误伤一些偏才、怪才,但事实告诉我们: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寻租的空间越小。如果高考招生自主权过大,高考加分政策太滥,而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同步跟进,高考改革制度可能成为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
高考加分政策何去何从,值得探讨。我不赞成取消所有加分项目,但是严格高考加分制度与程序,很有必要。比如,山东省除保留国家加分政策以外,取消全部省级加分项目,体现了地方的权力避嫌意识。从根本上讲,“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不管高考加分政策如何调整,都要把加分程序信息放到阳光下暴晒,让权力魔力失效。(叶祝颐)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