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有三个阶段:早期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比如开设国际部,引进国外课程,或与外方合作办学校,这些都是“模式国际化”;第二阶段“体系国际化”,要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和中国教育的现状,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把中外教学资源真正融合起来;最后的结果才是“水平国际化”。
面对国际竞争,中国孩子必须具备什么素养?11月6日,在由青白江区教育局主办,为明教育集团和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承办的“2014年成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论坛”上,多位学者和校长给出了两个关键词—“中国情怀”、“世界眼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位教育专家、名校校长和老师们齐聚一堂,聚焦基础教育国际化。专家校长们呼吁: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切忌盲目跟风“被国际化”!
西部城市
教育国际化需求非常强烈
论坛上,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校长雷解民披露了该校的几组调查数据:学生中,91.9%希望提供海外游学机会,86.7%希望开设国际预备课程,62.6%选择“兼顾中高考[微博]学习的课程后强化国际教育预备课程的辅导”,64%有出国游学愿望,50.33%有出国留学[微博]深造计划。
为满足学生和家长[微博]的需求,西部地区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正在提速!青白江区教育局党组成员、研培中心主任王晓斌介绍说,去年至今,青白江区共计有150余人次师生参加了短期游学、各类出访交流活动,为师生提供了走向世界、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平台,扩大了学生的留学渠道。
不仅城市学生正走向地球村,乡村孩子也开始放眼世界。王晓斌说,青白江区除了在部分学校开展合作教学试点和国际文凭试点,引进和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教育机构,吸引海外一流专家、学者到试点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外,还通过区域内教育集团,开展外籍教师走进乡村学校、农村学生放眼世界等活动,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开放,更大范围提升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
对一些人来说
国际化只是为了逃避高考
尽管教育国际化炙手可热,论坛上却不乏理性的声音。雷解民认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同的学校必须注重差异、循序渐进,切忌盲目跟风,“忽悠”领导、学生、家长和自己。
“教育国际化不是‘出国化’,更不是‘外国化’!”在北京大学[微博]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看来:“中国好学校必须有‘中国根’,首先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归宿感、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育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成都外国语学校常务副校长路跃说:“教育国际化,不是把学生送到国外去,不是简单地引进国际课程,而是一种相互的尊重,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包容和接纳多元的价值观,“中国孩子要面对国际化竞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是必须要具备的素养。”
“目前,我们‘被国际化’的现象严重!”上海市博士服务团团长、海南白沙县副县长韩永胜说,IB、A-Level等课程在中国大行其道,而我们先进的东西输出甚少;出国留学的多,招进来的少;对一些人来说,所谓国际化只是为了逃避高考、逃避现实……”
不光是英语教育
师资课程要有国际范儿
普通中学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是什么?对于业界关注的这一问题,多位专家和校长不约而同地指出:一是师资,二是课程。
“打造有国际素养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根本保障。”雷解民介绍说,嘉祥外国语学校通过校本培训、国际游学、交流互访、引进外教等形式,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提高素养,为教育国际化保驾护航。课程方面,除必修课外,学校还开设了“走进联合国”、“美英高校探秘”、“英美文化欣赏”等100多门选修课,加入了大量国际元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国际素养。
“课程的设置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路跃说:“课程是学校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它既体现国家的意志,也体现民族的特点。因此,成都外国语学校对引进课程的选择和实施更谨慎、更有智慧,尤其是人文学科课程。”
“国际化教育不仅仅是英语教育,经历和参与非常重要。”为明教育集团副总裁郑宇认为,中国的国际教育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教育国际化有三个阶段:早期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比如开设国际部,引进国外课程,或与外方合作办学校,这些都是‘模式国际化’;‘体系国际化’要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和中国教育的现状,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把中外教学资源真正融合起来;最后的结果才是‘水平国际化’。”(郭峰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菲菲)
新浪教育国际学校库独家提供全国300余所国际学校信息,可一站对比查询学校信息,详情请点击:http://ischool.edu.sina.com.cn/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