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题研讨会:如何转变政府教育职能(组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30日 15:35   新浪教育
中国改革杂志社长 袁绪程
中国改革杂志社长 袁绪程

  袁绪程:非常高兴参加我们行政体制改革研讨会,跟大家一起讨论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问题。主持人希望我从经济体制改革来看教育体制改革。大家都公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给我们国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了,对经济体制改革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主流意见认为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所以,我也从这个角度透视教育体制改革。

  我认为教育体制改革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我这里对经济体制改革做一个回顾或者简述。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目标,三个层面,四个阶段。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像体制目标是市场体制,就是人们说的市场化的体制改革。这个目标是明确的。当然,在打倒“四人帮”以后,改革向何处去,国家向何处去有过争论,有人想回到50年代的计划经济,有人想回到60年代书本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有人说南斯拉夫、匈牙利,转了一圈还是采用东亚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明确了,所有的改革策略,改革的手段、方向就能够一致,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一个的启迪,必须目标明确,到底改到哪里去,此岸到彼岸怎么走。

  (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就从三个层面入手,正如大家看到的,80年代我们国家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

  第一,从指令性的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建立健全完善市场价格体系,当时这个争论也很多,就是要建立一个市场机制,完善价格体系。这就要求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及形成自由市场的价格制度。现在看来,绝大部分产品都已经放开了,可以达到99%了(就产品而言),石油市场定价。但要素价格的改革还不令人满意。

  第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及宏观管理规则。这很重要。我们银行都是分的,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是分的,我们是积极下的生产,重新建立一个宏观调控体系,要求政府机构进行大量的调整和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改革,这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多数主管部门被撤销了,就剩下几个中国性的宏观调控部门。但还没有结束,还要改,因为没有到位。

  第三,建立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和市场意义上的企业。微观主体,还必须有这样一个主体。原来企业不是企业,是行政的附属物,这就要求发展民营企业,改造国有企业,引进外资企业三方面进行。民营企业的破土非常重要,当时引进外资也非常重要,把成套的管理都引进来。

  通过三十年的改革,企业主体基本建立,但是制度规章,产权制度等等还要进一步完善,还没有改到底。这也是问题所在。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

  第一,起步阶段,主要是恢复文革前的旧体制以及探索改革路径和方向,文革打乱了经济的进程或者体制的进度。八十年代有很多探索,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何处去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模式,大家都知道,不知道什么原因停止了。

  第二,我认为是放开搞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阶段,不管怎么样,把主体制造出来,市场经济建立起来,这是非规范性的改革。在这个阶段之前把经济做出来,才可能有体制的变革,如果经济都做不出来,那么体制的改革很难做,这是放开搞活阶段。90年代基本是这样一个状态,当然也在建立市场经济,解决短缺问题,加强思路,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第三,经济转型阶段,我认为这个转型到现在没有结束,还在转型。

  第四,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还没有到。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经济市场化是毫无疑问的。教改搞了三十年,我们体制目标仍然是模糊的,我们的体制究竟往哪里改,方案在哪里,我认为是模糊不清的,不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目标。目标不清晰,我们就没有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我曾经说过,相对现在垄断的行政体制而言,建立自由教育制度是重要的。约束和规范出资人自由办学,教师自由授课,学生自由选择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我们说自由是在规则体制下的自由。

  关于三个层面的改革问题:

  1、关于教育价格和办学机制的问题。究竟怎么看待教育价格,与经济利益的产品不同,教育是个特殊的服务型产品,它提供的服务往往因人而异,往往难以评价,因此教育归根到底是育人,但教育产品的成本很难计算。教育产品和其它经济产品完全市场化,教育价格就由市场供求决定。反过来教育价格调整教育需求,配置个教育资源。教育又是外部性很强的产品,是缩小人与人的能力差异和所有差异公平的原则。因为教育还有一个使命是公平,它和市场机制还不同。教育历来被政府和公众所重视,所以当做产品来生产,为什么教育改革比较复杂?它有三种办学机制,而不完全是市场经济一种。当初的大学为什么都是由公益团体或政府来的根本原因,此类非营利性学校因为公费而缺乏效率,这为缺乏市场价格营利性的学校提供生存机会。为什么有营利性学校,因为非营利性在效率上很糟糕,需要市场机制来弥补。并迫使非营利性学校进行市场化的改革,这是美国和西方教育国家改革的缺失。西方很多市场性营利性的学校出来了,大概占的不多,10%。西方教育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公立性的,还有一是自由行的办学机制,人才投入按市场价格计入成本,产出按市场计价,这类占10%,其投入和产出都与市场营利性价格来定。这一类占10%。无论是否营利性,出资人的营利性是存在的,也无法杜绝营利性。应该由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无消费者主权,是行政垄断下的办学。

  2、现代教育部门、管理部门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不分,人员是教育部门的附属物,改革的方向是放权和分权、转变职能,也就是将教育的主管部门转变为行业性的监管部门,主要向公立学校的产权代理职能,教育管理职能与微观教育管理职能要分开,该下放下放,该分权的分权。改革后的教育部门应该成为最后规则的制定者,监管者和裁判者。

  3、建立微观教育管理的主体。过去曾经发生微观主体再造和市场机制的再造,虽然两者的生长和再造是不可分的,但的确有现实的选择,这是动力的问题。事实上,微观组织,市场孕育企业的再造,先于市场,先有了个体户,有了很多商品,才有了市场的交易者。市场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之所以有成千上万的市场提供者和交易者。从自由主体向微观教育转变是值得思考的,教育微观主体再造难于经济主体的再造,因为有意识形态上的再造。这和卫生改革不同,卫生改革是个福利问题,教育改革牵涉到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问题,也不像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改革之后大家发财,有利益。

  自由教育机构至少适应两种规则,一是营利性的规则和非营利性规则,这增加了改革的难度。经济体制改革来看,有三方面考虑,通过下放自主权和分权方式改善国有学校,使各类国有学校成为真正相对独立的教育主体,并按国有资产法律和非营利性学校相关法律进行登记和管理。此外,也可以转制为非国有,社会的,非营利性的学校,当然也可以出售,投资人作为市场经济学校,比如技术性很强,职业性很强的学校。

  大力发展民办学校,和促使国企改革一样,民办学校转制和改革也必将促进国有学校改革一样。但是民办学校生存非常艰难,他们改制转为不同的学校。可以有四种转制:转为非营利性的私立学校,转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学校,转为非营利性的公立学校,或者转为营利性的学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现在,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在教育输入制度的放开搞活,反而结束了教育短缺的局面,有些在局部上出现了供大于求,这些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足,反映出形式化的管理弊端,从经济结构改革经验来看,教育体制的转型是非常艰难的,不仅是营利与非营利的博弈,也取决于当局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问题的考量。从理论到提出政策制定到实施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期。

  主持人(杨东平):谢谢袁老师,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以开放促进改革,下面是40分钟的讨论时间,请与会嘉宾和各位围绕教育体制改革,如何借鉴医改和经济体制改革发表意见。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