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研政治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 15:52   文都教育

  (1)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参与到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系统方法与普遍联系的观点、控制论的方法与内外因的观点、突变论与量变质变的观点、信息论与相互作用的观点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深入研究世界的各个侧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这些方法深入到世界发展的细部,丰富了辩证法的宏观画面。

  (3)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复归辩证思维的两条道路。

  即可以是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下自觉进行,也可以由科学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自然实现。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本质作为一种联系,它渗透并贯穿于所有的现象之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也就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这就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了事物的现象及其变化。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必然联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3)规律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自然现象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自然规律的重复性还可以通过某种实验使其不断产生。

  社会规律重复性的表现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如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规律,只要是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就必然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尽管社会规律的重复性要比自然规律的重复性复杂得多,但重复性本身仍是客观的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由于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具有不可重复性。规律重复的只是其中的必然性。

  历史事件独一无二,具有不可重复性,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而是历史必然趋势的重复性。

  (4)规律是客观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因为自然界的运动是自在的,自然界不存在目的性,一切都处于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规律就是在这种盲目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发挥其作用的。与自然运动的自发性不同,社会发展是自为的。不过,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并不矛盾,它们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5)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依据规律作用范围的不同,可以把规律划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唯物辩证法所阐明的规律是一般规律或者叫普遍规律,它概括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共同规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探讨的规律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它们属于特殊规律。

  (二)社会规律的特点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1)从形成机制上,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实践活动包括物质变换,因此实践也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共同规律。但同时实践又受到观念指导,在实践中交织着物质和观念的变换。因此实践活动又体现出自然界物质运动所不具有的特殊规律,也就是具有能动性的物质运动规律,社会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2)从作用方式上,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离开了人们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规律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和发挥作用的场所。

  (3)从表现形式上,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统计学规律揭示的是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所以社会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但可能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

  社会规律既形成和实现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又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的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表现出计划性和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的和蓝图而进行的。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具有超越性。即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改造。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3)意识活动具有对象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更重要的是以这些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对象化,把蓝图变成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不仅意味着推动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4)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性。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的作用。意识和心理活动能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影响人的健康状况。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2。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涵义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强大功能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这使得人们有可能根据控制论的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对人脑的部分功能进行模拟。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指现代电子计算机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

  (2)人工智能的意义

  人工智能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解放了人的智力,而且为研究人脑的意识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它说明意识活动尽管极其复杂,却是以客观的物质过程为基础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加以模拟,它进一步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

  (3)人工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但并不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甚至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这是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

  ①从物质运动形式的层次上看,人工智能属于机械的、物理的运动过程,没有情感、意志,不具有人的主观世界。人类思维则主要是基于生理和心理过程的,具有价值观,世界观的丰富绚丽的精神世界。

  ②从功能上看,人工智能主要表现为被动的接受指令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可以具有程序性、自动性,但不具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

  ③根本区别在于有无社会性。人工智能是将思维模拟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属于机器思维,不可能具有人类意识的社会性。人类意识则是具有社会性和情感的主体思维,是全部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无论是个性、自我意识,或是群体意识,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人工智能尽管可以在部分地模拟人的智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却永远不能模拟人的社会主体地位。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条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认识规律的过程并不是现成的。人们要通过自觉的活动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3)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客观因素的绝对化,必然导致形而上学机械论。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做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必然导致唯意志论。辩证唯物主义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2。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

  (1)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2)必须通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性只在精神的范围内兜圈子并不能得到实现,而必须通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物质结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3)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物质条件,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政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