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研政治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 15:52   文都教育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美好的社会理想作出种种构想,但都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2。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而是建立在历史规律上。

  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3。树立崇高理想,脚踏实地建设。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一方面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另一方面,脚踏实地投入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意识的能动规律

  本章集考点、重点、难点三位于一体。这样特殊的地位是由本章的内容所决定的。本章的实质内容是内在联系着的两大理论板块,一为“辩证唯物论”,一为“唯物辩证法”。即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课程要求的三条指导方针中,头一条就是“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有三个理论核心。一是“物质”,二是“实践”,三是“矛盾”。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矛盾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围绕着这三大核心,有一系列的概念和原理,生成了大量的考点。其中有些较难,有些成为高频命题点。但我们只要下一点决心,花一些功夫就照样能把它们一一拿下。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首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要理解好“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及它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运动,运动着的物质又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即如何理解“时空”的概念。其次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又具有物质性,不仅构成物质性的活动形式,而且形成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再次,要特别注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里考点密集。要纵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即“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深刻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范畴;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主体是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量变和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实这也是命题的重心。最后,作为课程改革后新调整的内容,关于客观规律的问题,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也需要加以注意。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要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将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组成的思想体系。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广义的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或曰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体现的关系的最高概括。

  (2)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的性质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没有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表现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究竟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还是从客观现实出发的倾向。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5)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形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其基本表述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更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工具。

  (6)中国哲学表达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特殊方式

  人类认识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各民族思维类型,语言表述形式都有所不同。我们中华民族早在先秦就已自觉不自觉地把握住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过,中国哲学是独立于欧洲自行发展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通过心物、天人、名实、理气、道器、知行以及有无、形神、本末、体用等关系来揭示和表达的。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政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