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研政治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 15:52   文都教育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此作出了不同回答。其主要分歧在于:①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②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③是否承认矛盾是对立的焦点和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由于形而上学所执著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使得这种片面认识似乎是合理的、有效的,这就使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我们还会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有可能陷入片面性,出现各种失误。因此,在思想方法上,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从自然演化出发去理解世界,它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了重大的理论缺陷。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因此,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由此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分离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唯物主义只是贯彻于自然领域,而在社会历史观上一直由唯心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从古到今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⑤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①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②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整体的辩证法观点。③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即机械性(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和唯心史观(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特别是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时所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物质”定义中。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济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①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意义(绝对性)是指,虽然从本体论上说,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意识也统一于物质。但只有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把物质和意识区分开来,才能展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样的最基本的哲学关系。否则,哲学基本问题乃至哲学本身就无从谈起。因此,承认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是哲学存在的前提。

  ②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相对意义(相对性)是指,从本体论上,哲学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如果解决了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之后,仍然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就是错误的,毕竟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必须再把意识和物质统一起来,才是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3)列宁物质定义的基本思想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③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④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造。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如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去定义物质,着重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方式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科学回答。

  列宁物质定义还表明,只有先在本体论上肯定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之后,再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因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也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也统一于物质,因此二元论是错误的。

  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物质定义明确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可反映性。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因而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探索宇宙奥秘指明了方向。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列宁物质定义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政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