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研政治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 15:52   文都教育

  3。意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列宁说,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但又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a。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世界特有的,但它们反映的事物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却是客观存在的。

  b。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即对于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形成不同主观意识。

  c。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时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像,但虚假映像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的“原型”。

  ③坚持唯物辩证地理解意识本质的科学原理的理论意义

  科学地把握意识的本质,就能作到既批判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b。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脱离人和社会的“客观精神”。

  c。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看作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看作是一种物质,从而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最终仍是堕入唯心论。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从最一般的意义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客体一无例外地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有同有异,正因为它们有相同或相异的运动形式。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如托兰德、霍尔巴赫、狄德罗等人,虽然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无法科学地解释宇宙中更高级形式的运动,结果还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形态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是一切形式运动的主体。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即使是“纯粹”的思维运动也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及反映在人脑中的种种物质现象。脱离了任何物质主体的“运动”只能是一种荒唐的虚构,这是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证明了的事实。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所谓在物质世界“产生” 之前就独立存在的 “绝对精神”、“理”、“太极”等等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所谓没有物质基础的“感觉”、“观念”、“意志”等等的“运动”,都是空洞荒唐的观念。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具有积极意义。相对的静止并不是消极保守的因素。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极端的片面性观点:

  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绝对主义)。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这种观点把相对的静止夸大为绝对的东西,这样,就出现了所谓不变的天体、不变的物种、不变的社会制度、不变的人性等等荒谬的观念。

  另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这种观点完全否认任何意义上的静止,因而也就必然否认宇宙间有任何确定的事物。

  (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防止思想僵化和行动保守,使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在实践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推动事物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原理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具有时空特征,并且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政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