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复试试题汇总(11)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3日 15:38   万学海文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具体过程中,一方面建立起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关系。资本家通过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进行剥夺,用剥夺的方法和残暴的手段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这一过程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完成的。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壮大

  资本主义制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育和发展,到18世纪初期和中期逐渐壮大。一方面,以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为主要过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逐步完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欧美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新生的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措施,所以,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先进国家先后发生了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工业革命先是从工业领域开始,逐渐扩展到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并在每个领域都实现了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从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工业革命的同时,农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即资本主义农业革命。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基础上,农业部门也通过采用机器生产,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占据了农业领域。

  工业革命不仅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革新,使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开创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新时代,而且引发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历史体现。 

  7.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1)剩余价值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原因是: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③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8.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

  ①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积累最初只是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但是,它是通过资本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而实现的。因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

  ②马克思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资本积累的同时,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他指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资本构成的这一变化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这充分说明了伴随着资本积累必然会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显而易见的工人人口过剩。

  (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有三种:

  ①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时而失业,时而找到工作的失业工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的中心,有些工人时而被解雇,时而又复工。在这里,过剩人口处于流动的形式。

  ②潜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农村中的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随着资本积累从而资本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需求就会绝对减少。但是,由于在农村中许多农业劳动者占有一部分土地,因而农业中的过剩人口不像城市过剩人口那样表现得明显。

  ③停滞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口。这部分人口,虽然形式上还是现役劳动军的一部分,但是就业极不规则,其特点是劳动时间最长而工资最低,而且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3)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①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具体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以相对人口过剩的存在为条件。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某个时期,资本会疯狂地流入那些特别有利的部门,使这些部门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量增加了;随着信用的发展,每当遇到特殊刺激,通过资本集中可以很快为生产提供追加资本;生产过程技术条件的改进,有可能使剩余产品大规模地、更迅速地转化为追加生产资料。由于以上这些条件,资本可以迅速地流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旧生产部门,或流入那些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生产部门。这些部门资本的突然扩张,都要吸收大批的工人,要求有随时准备着的相对过剩人口来提供。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特有的周期性。现代工业特有的周期性,不断地经历着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到危机等阶段。在危机到来时,工人失业,过剩人口增加;当生产处于高涨时,需要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如果没有过剩劳动人口的存在,资本家就不可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促进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生产部门,实现产业调整与升级。在相对过剩人口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生产部门一开始可能是活劳动要素占优势,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资本积累,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手工劳动转化为机器劳动,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又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而正是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时而被新兴生产部门吸收,时而被传统的其他部门释放的循环流动,促进了社会分工,实现了产业调整与升级,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在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工资一般变动的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工资是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直接影响着企业盈利大小。在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来降低工资,使工资变动更加符合资本增殖的要求。

  ④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积极性。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中等繁荣时期加压于现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总之,马克思把相对过剩人口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种矛盾和规律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和综合的表现,并由此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根本原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以及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9. 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答:(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

  ①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或行业之间总体上保持较密切的有机关联性和比例协调性,使结构不均衡的损失最小化或协调性效益最大化,引导经济增长过程呈稳态运行的过程。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通过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使资源或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格局,即产业结构由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演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效应显著提高的过程,通常指那些新兴产业部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所处地位日益重要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广义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逐步上升。

  (2)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效途径

  ①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②具体措施有:

  第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第二、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重点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第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布局和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各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