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复试试题汇总(6)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3日 15:38   万学海文

  ②在培养大规模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性贷款或低利率技改贷款对大型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税收、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历史包袱较重而又在行业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要增加投入或专案研究发展途径。

  ③鼓励优势企业特别是国有优势企业向资产经营转变,允许企业转让和重组部分资产存量,以实现企业资产增量的调整。在属于“国退民进”的行业中,加大国有企业进退的力度,快进快退,鼓励企业通过吸引外来资本提高企业经营状况,加快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步伐。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鼓励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不断拓宽国有资本退出的渠道和领域,通过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利用外商合资、吸收社会法人相互参股、吸引民营资本进入等,吸引多方投资,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推进企业间的优势互补。

  5.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过程带来了重大影响。在这些国家中,新的科学技术的广泛采用,生产自动化电子化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大大增加,资本主义剥削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剩余价值生产的范围发生变化。①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相当长时期中,提供剩余价值的主要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部门。在当代,第一和第二产业即传统的剩余价值生产部门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大上升,其中包括从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的产品开发、生产决策、市场分析、信息获取、设备维修、售后服务等部门,都成为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②剩余价值生产的范围不仅表现在地域上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直接参与剩余价值生产。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发生变化。一是由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向第三产业转化;二是从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的转化。这两种变化,都是当代科技革命的结果,同剩余价值生产部门的变化一样,它反映出劳动者脱离直接生产过程的趋势。

  (3)剩余价值生产的载体发生变化。以前剩余价值的载体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商品,然而当今却不完全是这样,由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参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价值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从而使剩余价值的载体出现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地凝结在劳务、信息、知识、科技、技术等无形产品上,载体转变为可以是无形载体。

  (4)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发生变化。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文明,早期的泰罗制、福特制等加强劳动强度来提供更多剩余价值已淡化,逐渐被文明的“行为管理”、 “人民资本主义”等所取代。强调对人的行为的激发与引导,重视对企业职工高级需要的满足,以调动持久的动力。现在,从表面上看,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大为改善,繁重的体力劳动明显减少,而劳动者的脑力支出、紧张和专注程度却可能提高了。

  6.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有什么影响?

  答:(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禀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惟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产生之初完全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又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IMF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将其规则扩展到全部国际经济交往领域。

  由上可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少的成本。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即带来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有:

  ①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之初,为实现工业化,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它们现实的资源禀赋却是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缺少资金和技术,这种资源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资本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

  ②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扩大,出现了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要素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成为传统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全球性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实现工业化,是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③推动对外贸易的扩大。目前世界贸易发展出现一个新特点,即制成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发展中国家在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增长。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经在一些工业制成品贸易和产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

  ④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维护自己的权益。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为自身在国际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⑤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中国家从开放和参与全球市场中,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也可以从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发达国家的文化和体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高,经济发展往往比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贫困人口不断下降。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有:

  ①资本流动的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又避免本国资金的外流,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资金流出的可能性加大,资本的过度流人也会造成对外国资本的过度依赖。一旦因某种因素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就会对国内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②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他们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当今世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会因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下降而受损失。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占领,又使得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

  ③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经贸制度下展开的,在加入这一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力不强,干预经济的能力有限,其主权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

  7.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答:(1)劳动价值理论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